浅析民族院校学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时间:2022-10-23 04:15:01

浅析民族院校学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摘 要】民族院校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源动力。民族院校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因此,民族地区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将就民族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教育质量管理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民族院校;学生培养;质量

民族院校是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场所。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民族院校也承担着直接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任务。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民族院校想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使其真正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民族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现状

(一)师生供需矛盾突出

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也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才培养自始至终都是大学的首要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跃进式发展,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相比,大学教育已出现相对过剩现象,无序的竞争和有限的教学资源使得师生供需矛盾正在集聚。

(二)获取其他资源不便

民族院校定位是服务民族,培养的人才很多是要回到民族地区去的。因此要想培养出真正的能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就必须要有较多、较好的资源(如硬件设施等),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国内外本专业领域的最新信息和技术并加以掌握应用,才能使他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现有民族院校15所,其中中央直属6所,地方院校9所,除中央民族大学位于北京,大连民族学院处在东部沿海城市大连外,其余高校分布在四川、甘肃、宁夏、湖北、内蒙、广西、云南等中西部民族地区,获取各种资源均面临经济上或交通上的不便。

(三)学生创新动力不足

民族院校学生的培养应该着眼于学科前沿,旨在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精专的创新人才,但就业压力的加重使得很多学生对文凭的追求大于对创新能力的追求,导致创新研究能力培养的动力不足,急功近利,很难潜心搞学问做研究。包括民族院校在内的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基本属于零淘汰的培养模式,因此很多学生考上大学就如同进入“保险箱”,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功利观念严重。

二、提升民族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的路径

(一)不断优化教师结构

民族院校培养学生要取得好的质量,就必须有一批科研教学能力都比较强的教师队伍,而不是仅仅把学校有限的资源都投入到学校规模的扩建上。只有好的教师才能真正给学生以启迪,才能真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软实力,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应不断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监督系统,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考核监督,建立相应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多角度规范师生关系。

(二)合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对民族院校现有资源的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学校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依托办学地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办出学校特色。如果说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那么“特色”更是地方高校的“发展线”。民族院校只有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也才能谋得自身的发展。二是联合本地区的企业,实行产学研合作,从而达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促进学校研究生质量的提高,也使学校自身得到发展。

(三)不断优化学生素质结构

民族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更多的取决于所培养的学生的社会影响力。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的动力,是学校打响知名度的主要资源。如果说教师和硬件设施是民族院校学生教育质量的外部条件的话,那么学生自身将是民族院校教育质量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只有通过内部条件才能起作用,教师和硬件设施只有积极地作用于学生这个内因,才能使其质量得到飞跃。因此,一批素质过硬、能力较强的学生将是民族院校打响知名度的关键所在。对此可以考虑建立有条件的学生培养淘汰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 董波波.探索高校学生质量评价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 2014(3).

[2] 周玉容.教学型大学质量经营:理论与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上一篇:健美操对中职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下一篇:知行统一理念下的高校德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