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的初探

时间:2022-10-23 04:05:10

发展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的初探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跨国检验检测公司纷纷将与产品相关的检测认证业务外包出去,促进了国际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发展现状,总结了影响检验检测机构接包能力的三大因素,最后提出相关措施以切实提升我国检验检测机构的接包能力。

一、 开展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的必要性

检验检测活动是商品交换活动中供需双方出于各自利益需要或产品质量判定,依托技术机构按相关标准、方法对产品进行检验、测试的活动。如果企业(或机构)把这项活动外包给其他企业(或机构)来做,便产生了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与其它服务外包业一样,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发生发展的动因机制也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笔者认为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便是破解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

检检测服务外包作为加快提升我国检测技术报告公信力的有效载体,在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起到直接作用。近年来,国外多家媒体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和安全蓄意炒作,恶意制造中国商品,引发了多个贸易国家和地区的连锁反应,先后对我国出口食品、玩具等产品采取严格检验措施,并不断扩大对我国产品的制裁,给我国出口造成了极大影响和损失。另外,国外层出不穷的各类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限制了我国产品的出口。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的检测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还不够,许多国家和地区还不能完全认可我们的报告结果。通过承接国外检验检测机构或跨国公司的检验检测服务外包,我们可以直接掌握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最新要求,一方面帮助企业跨越技术壁垒,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提升我国检验检测技术报告的公信力。

当前,全球技术检测市场规模约合6000亿元人民币,且每年保持15%左右的快速增长,检测承接方大多是欧美国家。我国2010年检验检测产业规模达到650亿元,已经成为居美国之后第二大的市场,未来几年仍将保持15%以上的增长,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十二五”末期预计将达1300亿元。同时,国务院在2011年将检验检测服务业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之一,彰显了检验检测工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检验检测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迎来崭新的机遇。目前,以SGS、BV为代表的检验检测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以外资实验室承接境外订单检验检测为显著特征的商业检验检测在我国总的检验检测市场中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外资检测机构在国内检测市场上的占有率达30%以上,而我国在国际上承接的检测服务外包额却微乎其微。如何提升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检测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 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起步于2006年,无锡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由政府认定的“国际质量技术服务集聚园”,以自身拥有的6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分别采用国际合作合资和国际认可、授权等方式,承接了国际技术组织和英国Intertek、德国莱茵TUV和PSTUV、日本KAKEN和QTEC、美国UL、香港STC和CMA等世界著名的检验公司,以及鳄鱼恤、皮尔卡丹、OTT、默罗尼、富士通、索尼等数百家跨国经销商的产品检验、检测、鉴定、验货等各类外包业务,形成了质量技术外包服务的产业集群。2008年3月,江苏检验检疫自行车(昆山)检测中心承接了产自波兰的44辆自行车检测任务,这是我国自行车检测机构首次承接来自欧盟的外包测试服务,也是昆山所承接的欧盟服务外包业务第一单,开创了国内检测机构接受国外货物检测业务的先河。但从全国范围看,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刚刚起步,承包国际服务外包业的规模相对有限,国际外包业务主要源于跨国公司在我国境内的分支机构。承接的检验检测服务外包内容局限,承接方式单一,外包服务流程亟待优化,检测报告公信力亟待提高。

(二)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的另一基本特征。根据一些新闻报道可知,东部沿海地带率先开展了检验检测服务外包工作。宁波自2006年开始试点了食品检测检测服务外包业,广东、山东等地试点了部分环境检测服务外包工作,江苏省2008年率先建立了检验检测服务外包基地,杭州、重庆等多个地市发展了医疗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其他地区则很少有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的相关报道。

(三) 检验检测机构的接包能力有待提高

很多国外的测试机构不仅可以测试客户样品和出具测试报告,而且还可提供增值服务,为客户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而我国检验检测接包机构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有限。特别是伴随十二五期间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检验检测需求将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但目前我国高新技术检测需求方在国内却很难找到能解决问题的服务机构。而且我国全能型检测专家稀缺和精良检测设备缺乏已成为检验检测接包机构服务效率难以保证的重要因素。此外信誉、品牌和网络建设的相对薄弱也成为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发展的主要壁垒。

(四) 产业特性为后起者“预留”了发展空间

尽管我国的检验检测服务外包发展滞后,但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的产业特性为后起者“预留”了发展空间。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具有区域性、分散性和客户粘滞性等特点,因此该产业的市场分散,客户需求多元。与一般产业相比,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的市场集中度相对不高。从全球检测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来看,全球最大的检测企业SGS2007年收入约300亿元,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左右,前十二大检测企业的收入份额也只有25%。因此,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起步虽然晚于发达国家,但我们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提升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能力的举措

(一)多渠道培养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人才

检测服务外包行业是人力和技术密集的行业,技术人才是竞争的核心。检测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产品是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检测数据和报告的质量高度依赖检测人才。因此,高级专业人才是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政府应鼓励与支持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借鉴印度IT外包人才培养经验,根据检验检测外包人才在企业从事的工作性质的差异,构建由高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构成的“金字塔”型结构。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优惠政策,鼓励雇佣国外人员,鼓励引进国外的中高端人才,包括聘请退休的国外专家等,同时鼓励检验检测服务外包机构将优秀的技术工程师派到国外进行培养。鼓励建立示范性检验检测服务外包学院,为检验检测外包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用型检验检测人才。

(二)拓展服务内容与服务能力

权威机构认为,未来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是链条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树立以“客户满意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提供包括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委托检验、仲裁检验、新产品开发鉴定检验、产品准用认证检验、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人员培训、质量咨询、数据库信息查询等服务内容,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但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产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种类日趋增加,如韩国对我国出口的食用水生动物药物残留检测项目,在短短数年时间里从13项急剧增加至60余项。近三年仅WTO 成员出台的SPS 措施达3500多项。上述背景客观上要求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的内容和能力不断扩大和提高,才能在承接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

(三) 建立相关方联动网络

相关方联动网络是指检验检测机构加强纵横联合,与委托方、国际权威认证检测机构、科研院所、外贸企业、国内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等开展广泛的合作,构建多主体之间无障碍的网络联通系统,增强承接检验检测服务的能力和实验室的知名度,为品牌创立奠定基础。首先,构建与发包方的联动网络至关重要。由于检验检测服务活动具有连续性,一旦检验检测服务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客户就会对接包方产生一定的依赖,并继续保持业务来往。因此,检验检测机构要与客户建立近距离的“服务零售”网络。由于客户的检测需求具有多样性,需求差异明显,检测机构需要丰富的产品线,需要专业、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因此,构建多元服务网络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关键,可通过并购手段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以便迅速进入新市场,并在短时间内获得网络资源附带的资质、渠道和人才,提高空白领域的检测能力。其次,要加强与国际检测机构的业务交流,及时了解美国、欧盟的产品标准,为承接外包业务做好技术准备。加强检验检测系统与企业、高校的合作范围。促进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走出国门,通过海外并购、合作、合资、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支持重点实验室积极开拓国际及港澳台服务外包业市场。第三,积极推动实验室国际互认,积极参与国际检测实验室的能力验证和检测结果比对活动,大力推进检测数据国际互认,促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TUV、ITS、SGS等国外检测认证机构认可授权或数据互认,充分发挥检测实验室在解决进出口贸易纠纷、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 积极承接衍生于战略新兴产业的检验检测服务外包

战略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是未来的主导产业,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的服务外包业务规模必将发展迅速,所以检验检测机构应抓住机会积极抢滩战略新兴产业的一些重点领域(见表1)。

参考文献:

[1] 赵沛楠.检验检测服务:图谋千亿市场.中国投资[J]. 2012: 60

[2]赵松渭,高颖,周荃.科技强检助腾飞---写在江苏检验检测服务外包基地成立三周年之际. 中国国门时报[N].2011 年/9月/23 日/第002 版.

[3]乔东.中国检验检测体系发展思考.中国科技投资[J].2012(19):31.

[4]黄立军.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人力资源管理[J]. 2010(1):39.

[5]刘宇军.多措并举完善检验检测机构发展规划.中国检验检疫[J]2011(3)15-16.

上一篇:未来的挑战 下一篇:欧洲专利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