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税收改革对当今税收改革的启示

时间:2022-10-23 03:20:13

历史上的税收改革对当今税收改革的启示

摘 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国家财政的任务也越发沉重。而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在为经济改革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自身也需要不断进行体制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繁荣。因此,为了促进税收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我们不仅需要吸取国外税收改革的经验教训,还要总结国内税收改革的经验教训。弄清楚历史上的税收改革发生的社会环境,其改革的结果对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什么样的影响,对今天的税收改革有什么借鉴作用。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唯有如此,才能兼收并蓄,集古今中外之所长,掌握税收改革的发展规律,让今后的税收改革少走弯路。

关键词:税收改革因素;税收改革成果;税收改革启示

(一)税收的产生和其重要性

在夏代,我国税收制度就差不多有了雏形。夏代时出现了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利强征的赋税――贡。到商朝时,贡慢慢变为助法。到了周代,助法再次发展变成彻法夏商周这三朝所实行的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较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已经具有税收的雏形。

由此可见,税收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密不可分。总体看来,是有相应的产生基础:一是经济条件:即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形成。因此可以这么说,在私有制和国家出现的前提下,税收应运而生。

从这两个条件可以看出,税收制度通常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在不同的经济制度和国家制度条件下,税收制度通常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它和社会的发展程度成正比。通常而言,社会越发达,税收制度越完善。并且税收制度会反过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研究税收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对于我们今天政治经济的发展极其重要。

(二)历史上重要的税收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以鲁国为例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众多,在此只探讨其中极具代表性的鲁国改革。

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春秋公羊传(鲁)宣公十五年》中记载:“经:初税亩。传:初何者?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1]因此,初税亩产生的基础在于土地的私有化。不实行土地私有制,就无法按照亩田的多少进行征税。因此,初税亩包含了两种制度的革新:一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废除了实行公田制的井田制,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二是征税制度的改革。从以前的按照井田制实行彻法或贡法改为按照土地的多少征税。

鲁国实行的“初税亩”,使土地的私有制正式合法化,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此外,实行初税亩削弱了卿大夫的实力,稳固了诸侯国的地位,为此后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制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税亩是在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实行平等赋税的最初形式,它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激发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使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这也改变了社会分配方式。综上所述,初税亩的出现是当时社会环境下较为先进的生产关系。

初税亩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其是对已经落后了的生产关系即奴隶制下的生产关系进行的一次合理调整。它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劳动者的利益,因此它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削弱了社会矛盾。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商鞅变法后,土地私有制被进一步巩固。此后随着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制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土地私有制度始终是其立足的根本。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生产力,逐渐阻碍社会的发展。直到1950年至1952年,随着新中国建立后实施的全国基本完成,延续了几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度才被彻底废除。

(2)明中后期的一条鞭法

明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课田户口大量减损,破坏了明初期赋税制度依仗的基础。同时,官员腐败贪污盛行,政府肆意搜刮,导致财政制度败坏,赋税严重不均。人民负担过重,苦不堪言,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1530(嘉靖九年),内阁首辅桂萼提出编审徭役法意见,拉开一条鞭法改革法序幕。此后,历经多次坎坷,于公元前1581(万历九年)时任当时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在全面整顿政治经济军事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意为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其他赋税并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税额。

在当时推行一条鞭法,一方面维护了明朝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也改善当时的生产关系。一条鞭法将赋和役合二为一,标志着延续两千余年的丁、产并行的赋役制度向以物(田)为课税对象的转变。同时,计亩征税,使国家征税的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对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此外,国家出钱雇佣劳役,在一定意义上,加强了劳动力商品化程度。这对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一条鞭法也同样存在弊端,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Ⅰ在社会方面,一部分权贵不再具有免回特权,使他们通过各种方法转嫁自己身上的税负,对一条鞭法的实施具有消极作用。

Ⅱ在从一条鞭法自身看。首先,一条鞭法虽然简化了征税手续,但人民无法确切得知所纳何税,致使官员狼狈为奸,洒派增减,弊病百端;其次,一条鞭法计亩征银虽是一种进步,但是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个问题即火耗问题。农民缴纳赋税时,必须将粮食兑换成铜钱再兑换成白银,由于银钱与粮米的兑换比例时常变动,因此这个过程中,农民时常受到剥削,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再次,一条鞭法实行后,并没有彻底废除丁银。说明一条鞭法的赋和役的合二为一是不彻底不完全的,导致后来赋役再次并行;最后,由于地方政府的阳奉阴违,导致虽然一条鞭法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但在实际实施之时,出入很大,并没有真正地完全落到实处。由于一条鞭法存在者诸多弊端,清朝在入关后,对一条鞭法进行完善和改革,即后来清朝所实行的“摊丁入亩”制度。

(3)清朝:“摊丁入亩”制

由于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再加上清朝贵族的野蛮圈地,迁海政策和疯狂地杀掠,致使各地土地荒漠,人烟稀少,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面对这些问题,清政府开始认识到,必须实行一些改革来缓和社会矛盾,减轻人民的负担。否则这样持续下去必会使社会动荡,国家混乱。

因此,清政府不得不对着手进行改革。促进生产力。其中在赋税上,清政府整顿赋役册籍,取缔豪户抗粮,改进征收方法等。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法从根上解决赋税制度存在的问题。清政府迫于压力,只好在一条鞭法法基础上,实行了摊丁入亩制度。

此后,清政府于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开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到1723年(雍正元年)终于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制度。

摊丁入亩是指:征收田赋之中包含了以前的丁银,从前的“人头税”被取缔;政府对户籍的控制放松,百姓可以不受地域和人身限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延续一条鞭法,丁银分别摊入田亩征收和按人丁数目征收之中;“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其田者也。”[2]

摊丁入亩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次重要的赋税制度改革,对一条鞭法没有实行彻底的赋役合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部分人不需要再缴纳丁银,减轻了百姓的生活负担。同时,田地的多与少与赋税数额直接挂钩,使赋税能力和负担水平对等,赋税负担相比以前较为均匀。此外,由于征税的对象不再是人而是土地,人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市场上自由劳动力增多,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以上这些,都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产的发展。

但相对的,由于摊丁入亩制度是统治者出于自身利益实行的制度,代表的是统治阶层的利益,因此,摊丁入亩制度依旧存在着阶级局限性。这表现在:

Ⅰ”永不加赋”仅仅只是名义上,实际负担仍旧不断加重。摊丁入亩后,因为耕地面积的不断增加,政府不断增加地税,丁银实际上也在不断增加。

Ⅱ无地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减轻。摊丁入亩是建立在封建剥削制上的,地主开始不断把丁银转嫁到雇佣的佃农身上,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实际的维护。

因此,摊丁入亩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作用,成为政府肆意剥削人民的手段。

(三)改革的启示

从鲁国的初税亩到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度,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包含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这两大社会基本的矛盾运动。鲁国的“初税亩”开始的土地私有制延续了几千年,正是由于它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由落后的奴隶制国家逐渐向较为发达的封建制国家转型。到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同样是对生产关系的改革以此适应快速发展的生产关系。虽然其依旧存在着缺陷与不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表达了人民的意愿,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这才为明清出现的繁荣经济景象奠定了基础。到了清中后期,在西方国家纷纷建立起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工业革命提高生产力完成由封建制国家向资本主义的转型,清政府依然不思进取,闭关锁国。在清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充分的条件进一步发展。同时,腐朽封建的儒家思想以及盛行的清政府内部,造成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产生矛盾。因为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无法适应经济基础,清政府统治下的社会危机不断加强。在鸦片战争后,曾经的“天朝上国”终于日渐衰落。

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则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但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倾轧,如果不能在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很有可能错失良机。甚至对我国的经济造成致命伤害。由于我国实施的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以市场为基础,国家起宏观调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对于国家该掌控多少,如何掌控实在是一个很难把握好尺度的问题。管得过多,容易使体制僵化,无法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管得太少,又会因为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弊端造成经济混乱,国家动荡。因为,我国应不断调整宏观政策,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国家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重要组成之一。税收作为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在财政中发挥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不能使税收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财政也将会陷入僵化的困境。

我国当前的税收制度存在环境,管理和法制等多方面的问题。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即加入WTO后所面临的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税收制度不仅会面临国内市场的压力,也要不断适应时刻变化的国际市场。目前,我国税收存在着税收环境,管理以及法制等多方面的空缺和漏洞。在不断调整的同时,需要记住的是,税收改革的大方向一定是适应当前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即改革后的税收制度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都会起到不可替代作用。因此,只要把握住这个前提,我国的税收改革就不会走歪路,走错路。(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项目编号201410378154

参考文献:

[1] (战国)公羊高撰,顾馨,徐明校点.春秋公羊传[J].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 陈捷先,成崇德.清史论集[M].人民出版社,2006.

[3] (德)卡尔・马克思(KarlMarx)原著,曾令先,卞彬,金永编译.资本论[J].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条件下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探究 下一篇:速度与力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