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油画风景的发展概况

时间:2022-10-23 12:22:37

浅谈中国油画风景的发展概况

摘 要:在中国油画发展的历程中,中国油画家经过多种创作实践和传统理论探索,将“写意”融入油画创作中是许多画家挥之不去的情节。写意油画所注重表达的是人的本质和价值,注重信仰与尊严,并且强调艺术的情感化。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下,画家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从而形成自己的美学特色。

关键词:民族化;本土化;传统文化

油画作为西方的画种,在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国老一辈的艺术家都开始研究如何发展具有民族精神的油画语言。但是因为中西文化和价值取向有很大不同,所以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崇尚欧洲的传统写实画法,第二则是以刘海粟为代表的崇尚欧洲现代绘画。

徐悲鸿早期的作品如:《天目山风景》、《嘉陵江磁器口》等,不难看出徐悲鸿受欧洲早期传统写实画法的影响特别深。他从西画构图中流露出的写实是很深刻的,可是改良中国画的计划又让他在油画风景领域没有走的很远。“燕文攀侵泄老一辈画家,他以东方艺术为本体,以西方艺术为媒介,坚持谋求中国艺术的复兴,通过中西艺术的调和,创作以时代为背景的艺术。油画风景《威尼斯水巷》、《北海公园》体现他在艺术上极力追求表现真实的目的”。①刘海粟先生相信把西方艺术思想融进中国画的传统,而且把这种思想融会到教学中。刘海粟的作品是超越自然物象且有主观抽象的表现,表达出狂热奔放的情感以及心灵的撼动,有人对他的油画作出这样的评论,“有塞尚的永久实在性,而无塞尚的重郁;有梵高的奔放泼辣,而无梵高悲沧震颤之笔;有马蒂斯单纯之韵味,而无马蒂斯的温情感;这些不同之处,表明了他虽为这些大家的作品倾倒,但不成为他们的影子,他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这是个性的表露。他把各大家的精粹吸收了过来,通过他的全机脉,即时代精神、民族精神、自我精神的融合而成为彼此独特的艺术了”。作品《雪霁》、《上海豫园九曲桥》是这一时期的风景画代表。

新中国成立以后,油画风景的另一角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比如吴作人的《佛子岭水库》以及艾中信的《通往乌鲁木齐》都是这一类的油画创作。1950年以后,苏联的油画教学体系进入中国。当时有一个油画训练班,是马克西莫夫主持的,瞬时一种灰调子风景写生成为一种很流行的模式。当然也有一部分群体没有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而坚持写生。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他们的作品举办了“写生画展”,作品董希文的《庆丰收》、吴冠中的《罗布林卡》、《扎什布伦寺》等被展出,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时期出现一批受“红光亮”影响性风景画。正是时代油画风景的特点。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并不太多。并且在发展空间上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政治题材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油画的发展。

中国一直处于边缘和从属地位,因为它事实上在为政治服务。在时代的油画创作,艺术领域的职能服从。吴冠中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快速发展。这个阶段油画的功能性就从为政治服务中挣脱出来想更加自由的方向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局的巨变,外国各个流派与形式上的美术作品不再受到批判和封堵,中国油画家学习西方了解西方的机会逐渐增多。经过百年的历程,到了21世纪以后中国的油画家了解外国各流派和形式的美术作品的机会也就很多了,中国艺术家更新观念、改变艺术风格是借鉴西方现代绘画。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油画家从历史反思下转变为艺术反思的过程,有“要多样,不要统一”和“追求艺术个性”等口号,这就成为新时期油画创作的一个起点。近年来中国油画界提出的关于油画本土化、民族化、传统化观念,推动了艺术观念的拓展,表现、抽象与象征就成了新艺术的取向。中国传统绘画本就是具有表现性的写意,怎么让油画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风,是当前中国美术发展的方向。

“一个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往往是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审美心理结构

智力结构、情感结构的综合。中国油画风景与山水画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共融。在油画风景中的中国意蕴的表达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代表着中国油画风景的发展方向,并为建立民族语言特征的绘画表现模式提供了艺术表现上的种种可能。”②虽然以风景为内容的中西方油画都是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但中国艺术家对老庄哲学的纯朴自然的境界追求、美学思想方面,中国古代的儒、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油画的审美意象存在这方面的影响。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儒家美学思想,山水喻仁、智者扬人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人对油画的审美倾向。在孔子的学说中不难看出,艺术品的“美”是用“善”来体现的,所以“善”就是艺术的内容,“美”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的内容称作是“质”,形式被称为“文”。这样的艺术、内容和形式在孔子看来是统一的,在艺术家眼里他的美学价值必然高。

由于文化背景的原因,虽然西方的油画风景和中国的山水画所描绘的都是自然景物,但是却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油画风景作为中国的文化,它完全异于西方文明的一种艺术形式,一直面临着怎样把中国风后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融入其中的问题。导致我们中国的油画家在一个无所适从的分裂状态中学习西方。所谓分裂,并不是不够深刻,而是说并不是完全没有共通点,在选择写生对象是,贡布里希引用意大利画家保罗B皮诺的话说:“意大利可算是世界上最美的国家了,但却不太入画,而阿尔比斯山上那一片冰雹飞落的荒凉土地,确实画家的理想的国度。”②通过这句话我们所看到的入画的标准并不是客观景物是否美丽,更多的是它能否准确的表达出画家的主体精神。西方画家认识到自然物象不可能也不必要完全的客观的表现,由此,塞上说:“绘画不是追求自然,而是和自然平行的工作者。”③中国的山水画传统和西方油画风景通过意境的写生很可能成为相融合的契合点。西方油画写意性的转变是现代绘画时期平面性以后,也就成为中西融合的一个关键性的基础。

一副优秀的绘画作品一定是情与景、意与境的有机结合。所谓境就是生活现象的客观反映,艺术家的情感、意愿的主管体现,意境则是主客观有机结合之后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当代油画家们把中国传统的美学中的“意象说”等观念作为核心,用西方传统油画丰富其形式,再巧妙的从中国山水画崇尚“意境”的传统中汲取精华,寻求其发展。(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原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陈延.美术创作与美术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浅谈建筑设计的经济性分析 下一篇:上善若水,比邻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