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纪录片创作中的岭南乡土情结

时间:2022-10-23 12:14:37

广东纪录片创作中的岭南乡土情结

摘要:本文对广东纪录片中蕴涵的本地乡土情结进行分析,从一个侧面考察纪录片与其文化背景及体制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广东纪录片的美学特征进行了总结,以此提出在岭南文化背景下广东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广东纪录片 乡土情结 岭南文化

2007年,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南派纪录片的概念被提出来,这既是对广东本土纪录片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广东纪录片发展的一个期望。纵观几十年来广东纪录片的发展,从早期的《珠江情》到20世纪90年代的《大潮涌珠江》以及后来的《龙船日记》、《祝福珠江》等,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情结:对岭南乡土的依恋之情。广东纪录片的这种乡土之情,不同于京派、海派、川派等纪录片流派中体现的对本土文化的探寻和反思,广东纪录片的乡土情结,消解了文化哲理的厚重和形而上的思辨,是一种发乎内心的直接的情感,它根植于岭南文化对乡土的思念。可以说,广东纪录片根植于岭南乡土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带有浓烈乡土情结的独特的纪录片创作方式。

乡土情结在广东纪录片中的表现

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展现岭南风情。表现岭南特色风情一直是广东纪录片长盛不衰的主题。1983年,广东台拍摄的首批纪录片《广州好》、《水乡话龙舟》、《九江印象》、《漫话潮汕工夫茶》、《山水风物》等,都集中展现了极具岭南特色的风土人情,具有强烈的本土生活气息。之后创作的《客家妇女》、《荔乡行》、《广州名厨名菜》、《西樵布市》、《水乡鱼市》,将镜头对准了岭南乡土文化符号。1986年播出的《珠江情》,是第一部围绕珠江这一岭南乡土意象对沿岸风光进行的画卷式展现的纪录片作品。20世纪90年代,广东纪录片涌现了《大潮涌珠江》、《龙舟》、《客家风情录》等表现岭南文化物象的优秀纪录片。2002年广东电视台拍摄的《龙船日记》,看似延续对于岭南龙舟符号的表现,其实是巧妙地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展现了在龙舟民俗中蕴涵的广东人的精神。广东电视台的《珠江纪事》、广州电视台的《南国纪事》等纪录片栏目,都对传统民俗、手艺等进行了展现。

以乡土视角思考本土人的生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纪录片开始关注个体,“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纪录片的特色,广东纪录片也涌现出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关注普通人生活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聚焦于人物地域环境和主人公命运之间的关系。以地域作为表现人物的视角,也是广东纪录片乡土情结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如《超越故土》讲述了改革开放前沿农家的变化,人物被放置在独特的时代和地理背景下,叙事平淡朴实,地域特色明显。《古劳水乡奥运梦》,又名《龙吟水乡》,这部在2007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获评委会大奖的纪录片,讲述了全国少年游泳冠军李汉华因事故而双腿瘫痪,在家乡人民的全力支持和爱的感召下重回泳坛,决心冲刺2008残奥会的感人故事。编导的重点始终处于乡土环境和人物关系的视角,展现了水乡人在残酷的命运中互相帮助、顽强拼搏的龙舟精神。中山电视台制作的《海外中山人》,从2004年播出已经历时6年,该系列将中山人放在全球地域的背景下,讲述在乡情背后的个人奋斗故事,是传播香山文化不可多得的纪录片。

聚焦外来人员透视乡土情结。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成为外来人口最集中的省份,大量拥入的外来人口被称为“新客家人”,而正是在这种乡土文化的交汇中,广东纪录片导演透过对外来人口的关注和记录,诠释着新时代的乡土概念。2004年,人文类纪录片栏目《人在他乡》播出,《人在他乡》结合独特的广东省情,关注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两千万外来人口。正如《人在他乡》栏目制片人马志丹所说:“从故乡到他乡,从熟悉到陌生,从相聚到别离,构成了《人在他乡》节目内容的内在联系,也建构了节目内容的特异性、节目形态表现的稳定性。”①《人在他乡》栏目是乡土情结在异乡群体上的体现,这种情感,既包含着对人在异乡的伤怀,也有着对理想家园的怀想。

广东纪录片乡土情结的根源

岭南文化自身浓厚的思乡情感造就了南派纪录片中的乡土情结。岭南文化是一种混合的多元文化,自宋代以来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徙来到岭南,岭南人有着强烈的“故乡即他乡,他乡即故乡”的情感。而到了近代,很多岭南人迫于生活的压力,到南洋甚至美国讨生活,跨越广东、香港、南洋等地域的粤语文化圈逐渐形成,这种在语言上相对隔绝的文化圈根植于岭南文化。在乡土情结的影响下,广东的纪录片有着比其他任何地域都更强烈的故乡情感。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高速发展,很多传统观念和文化都不断变化更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广东纪录片创作者希望以影像的方式记录社会变迁的过程,对岭南传统文化进行保存。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诞生了《珠江纪事》、《南国纪事》、《深圳30年民间记录》等纪录片栏目,它们关注飞速变化的社会,挖掘现代社会中即将消逝的传统和民俗。

广东纪录片是电视外宣主要阵地。纪录片是对外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之一,广东媒体历来非常重视对外文化交流,广东台于1984年组建对外部,当时第一批纪录片就是由对外部创作的。海外华人中有几千万人祖籍都在岭南,他们渴望看到故乡的乡土形貌以及变化,作为对外宣传最有力工具之一的纪录片,必然更侧重于乡土情感的传递。

乡土情结与广东纪录片美学风格的形成

市民化的叙述方式。广东纪录片在叙事上贴近市民口味,经常采用市民化叙述视角。广东纪录片提倡“抱素守朴”方式,以疏朗简约的语言去负载信息和情感。广东纪录片以普通人的视角引导观众,介绍岭南风情民俗,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平凡经验,追忆消逝的传统文化。另外,虽然广东纪录片经常采用格里尔逊模式的叙述,但语言具有很强的市民生活气息。岭南地域有着独特的市民话语方式,就是在以普通话叙述的纪录片中,也经常出现粤语讲故事的简洁、生动的描述。一些本地播出的纪录片经常采用粤语解说,本土生活中的各种俗语层出不穷,和本土市民风格融为一体。在叙述进度上,广东纪录片的叙事显得散漫自然,遵循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形态,表面看起来结构随意,却往往能在不断的叙事延续中,触及事件本身的内在情感。

朴实、平淡的视听语言。岭南文化是一种开放、包容,实用至上的文化,在广东纪录片中,镜头语言朴实、平淡,不露痕迹地服从于整体叙事。因为岭南文化尚实效、重功利的原因,广东纪录片更多注重镜头间的蒙太奇关系,镜头节奏也相对较快,使得普通观众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信息量更大更集中。这样,一方面,可以缩短拍摄周期,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必然注重解说词的叙事作用。广东纪录片的解说风格活泼,口语化,地域感强。也正是在视听语言上的这些特点,使得广东纪录片缺少某种视听语言上的风格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片影视语言不断探索变革、新的纪实观念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广东纪录片较少受到全国范围的关注。而正是这种平淡、朴实的视听风格,使得广东纪录片很好地平衡了人文与商业的关系,在本地市场深受好评。因此,在全国纪录片栏目生存维艰的情况下,《人在他乡》、《南国纪事》、《海外中山人》等纪录片栏目收视率排于时段前列,历经多年而生命力旺盛。

重情感轻理念的表述风格。广东纪录片注重对直接来自于生活的喜怒哀乐的个人情感的表达。在情感挖掘上,广东纪录片注重表现个人的本土情感体验,在早期作品中,广东纪录片通过岭南物象承载情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又经常在个体人物的普通生活和人情世故方面展现情感。这些情感不是宏大的家国情怀,不是对人生终极命题的思考,而是细腻的个人对乡土的眷念、对生活的感悟。在表达方式上,广东纪录片经常直抒胸臆,跳出客观记录观念的束缚,由叙述者引领观众参与到事件中去,并表达个人的情感,阐述对事件的看法。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广东纪录片经常尝试各种叙述视点,如《龙舟日记》中虚拟水乡小孩的视角看待时代变化中的传统民俗。《龙吟水乡》采用主人公自述的方式,更便于表现作为残疾人为梦想拼搏背后和乡土之间的感情。

乡土情结与广东纪录片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岭南乡土文化也并非停滞不前,越来越多的交流和融合,使其展现出新的气质,体现出其具有深度的一面。岭南乡土文化拥有很多值得纪录片创作者不断挖掘的题材,如客家文化、岭南民俗等题材都值得做成精品大片。近年来,广东电视台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006年推出了24集的《百年留学》,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是广东人,《百年留学》虽然起始于乡土情结,但却透过这个点,聚焦于百年以来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一代代学子救国图强的探索精神。随着纪录片创作者的不断探索,继续深入发掘能打动观众的本土故事和情感,广东纪录片必将在中国纪录片版图上散发出更灿烂的光辉。

注 释:

①马志丹、张步中:《〈人在他乡〉寻梦者的精神家园》,《南方广播电视学刊》,2008(2)。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赵 亮

上一篇:深度调查类节目的启蒙功能 下一篇:吉林卫视乡村频道的公共服务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