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时间:2022-10-23 11:29:30

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一、我区具备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优势条件

(一)自然条件独特优越,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我区有1.07亿亩耕地,10.2亿亩可利用草场,3.5亿亩森林,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6亩,是全国平均数的3.2倍,人均占有草场全国第一,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我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使我区农牧业的生态条件、作物与畜种分布、耕作和饲养制度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从西到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黄金奶源带、葡萄酒黄金带、马铃薯种薯黄金带、玉米黄金带等。由于我区生态类型多样,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等天然绿色生态环境以及每平方公里仅有人口20人,人口密度是南方部分省区的5%,是绿色食品大省黑龙江的25%,人流、物流少,空气污染轻,固化了人们对内蒙古农畜产品绿色优质的认同。

(二)产业基础扎实,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2012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505.7亿斤,进入全国前十强,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1亿头只,连续8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全年肉类、牛奶、绒毛、禽蛋产量分别达到245.8万吨、910.2万吨、12.4万吨和54.5万吨。我区农牧业已具备了年产500亿斤粮食、25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13万吨绒毛、50万吨禽蛋和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成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每年可稳调出粮食250亿斤以上,调出牛奶500万吨、肉类150万吨。牛奶、羊肉、细羊毛、山羊绒等主要畜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到2012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达到1849家,实现销售收入3017亿元,实现增加值908.4亿元;有212.6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以上。全区形成年加工转化粮油1400万吨、牛奶880万吨、肉类150万吨、羊绒2万多吨、马铃薯360万吨的生产能力,农畜产品加工率达54.8%。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成为继煤炭、冶金之后第三大支柱产业。

(三)流通渠道畅通,绿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我区生产加工的牛奶85%销往全国各地,马铃薯鲜薯的60%销往华北地区,马铃薯原种的90%销往华南地区,京津地区的优质小麦加工产品和优质牛羊肉产品的54%来自我区。截止目前,全区共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83个,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1764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44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43个,认证产品规模达到209.22万吨,年销售额达97.58亿元,通过农业部审核通过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6件。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45件。

二、我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资源短缺和草原生态脆弱制约着农畜产品总量的增长

(二)以分散小农户经营为主体的经营体制制约着农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三)农牧业生产及产品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

(四)科技创新能力差,支撑能力不足

(五)流通体系不完善,品牌建设滞后

三、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对策

(一)坚持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构建六大主导产业体系

现代农牧业是以保障农畜产品供给,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要坚持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依托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本着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发挥优势的宗旨,巩固提高目前已在国内市场居领先地位的乳业和羊绒产业,扩张极具发展潜力且成长性好的肉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积极培育具有地区比较优势和鲜明地区特色的薯菜和饲草饲料产业。

(二)加强全产业链规划,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国发(2012)10号文件、内政发(2013)28号文件精神,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产品的自主研发,提高科技成果运用和转化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核心原料基地。通过与农牧民合作组织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接,建立原料供应基地,保证企业生产,规避市场波动风险,带动农牧民增收。

二是打造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目标。加大对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扶持力度。扩大销售区域。支持和培育专业化的农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加快现有农畜产品物流企业改造升级,推动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是加大对生产环节中的种源生产、技术服务,加工环节中的新产品开发,销售环节中的冷链建设和品牌宣传等具有公共,以及投资大、回馈慢环节的支持力度。

四是制定鼓励支持社会资金和金融企业进入农牧业产业化生产、降低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土地流转、金融信贷门槛的政策。

(三)加快绿色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监管力度

把建立健全农畜产品标准体系是提高农畜产品质量、保证农畜产品绿色安全生产、确保农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的基础工作,提到企业、政府的重要日程。

要建立本地优势特色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主导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加大对各级监管机构在机构建设、人员编制、质量安全追溯、检测经费等方面支持,保证有人干事,有手段把事干好。

(四)创新经营体制机制,着力破解现代农牧业发展瓶颈

目前小规模、粗放式、分散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是全产业链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最大制约因素,必须尽快破解这个瓶颈。

一是要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保障土地草场的承包经营权。

二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尊重农牧民意愿,引导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推行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

三是采取奖励补助、贷款贴息、项目支持等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种养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

四是完善产业链各节点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市场+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培育奶联社、肉联体等合作组织实体,推进龙头企业与农牧户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让农牧民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带农增收的作用。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是做好“绿”字文章,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二是做好“水”字文章,落实好“节水增粮”行动,全力推动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推动农牧业生产向水资源条件较好地区集中。

三是做好“土”字文章,实施耕地能力提升工程。

四是做好“圈”字文章,加快舍饲建设,发展建设型畜牧业。

五是做好“机”字文章,鼓励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落实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

(六)加大科技创新,发挥好科技对农牧业生产的支撑作用

推进玉米、马铃薯、肉牛、肉羊、奶牛、草牧场保护建设、旱作农业等10个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建设小麦、大豆、生猪等8个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主导品种、主要技术,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

(七)转变政府扶持方式,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农牧产业发展到现在,已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阶段,小而散的投资扶持方式已严重不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要求,到了需要创新投资方式的关键时期。

一是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通过担保、贴息等方式,撬动银行资本,放大政府资金的规模效益,解决农牧业贷款难、利息高的问题。

二是鼓励地方设立农牧业投资公司、农牧业金融担保公司,为工商资本、金融资本进入第一产业提供平台。

三是对地方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减少专项支付。

四是要允许旗县地方整合涉农涉牧扶持资金,捆绑使用,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上一篇:关于特色立县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