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23 08:12:06

提高高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高职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有重要影响,并逐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究了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为高等职业课堂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课堂教学;问题;有效性

1.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一般是从中专转化而来,或者从普通院校中分离出来的,或者和成人教育等合并,因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是在建校多年之后才逐渐完善的,所以其教学目标类似于普通教育的教学目标,忽视了技能的培养。

(2)学生的学习情况欠佳。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普遍不高,且有愈加呈下降趋势,这给学校的教学活动带来很大难度,教学活动中有少部分学生“吃不饱”;有很大一部分文化素质、个人素质较低的学生却“吃不了”,因为缺乏较高的文化水平,不能很好地接受知识和技能,也缺乏明确的学习规划。

(3)缺乏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况。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可是仍然无法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目标。而缺乏实践性的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因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认识不足,经常迟到、缺课,课上睡觉、玩手机等,这些不良行为造成消极的课堂氛围,也就无法激发学生专心学习的欲望。

(4)教师缺乏较高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一部分是高职院校升格之前的中专教师或者其他学校的教师,这些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是缺乏先进的高职教学理念,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另外,因为中专院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之后,吸引了大量学生,可是教师的数量却无法跟上学生数量,导致高职院校急聘应届大学毕业生作为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实施教学。这些导致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提高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加强课程建设,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产品是什么?是课程。课程是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创新的基础与条件。课程建设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整合设计,二是课程的教学资源,三是课程的自我评估。以教材为基础合理选择授课内容,不能选择难度太大的内容,因为难度太大导致学生无法掌握,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授课内容过于简单,又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选择的授课内容要和职业发展相关,作为教师一定要以教材为基础,而不是完全照搬教材,要整合教学资源,更要引进行业前沿知识,并和职业岗位结合进行相应地调整和拓展,提高授课内容的实效性。

(2)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就决定了在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双师”教师应具备各种教育层次和类型的教师都要具有的基本素质,还应具备技术型人才的各种素质,高职院校教师的核心应该是明德、厚学、强技。

(3)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演示的作用。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改变观念,了解“慕课”(MOOC)、提高认识,学做微课,适当实践。高职教育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课堂模拟、演示实验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做也弥补了实训实习不够的缺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真正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4)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高等职业教育也要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从课堂主体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和学生成为朋友,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度和参与度,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营造温暖、亲切、快乐的学习气氛,运用情感教学,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和认可他们。

(5)有效管理课堂。规范有序的课堂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促使课堂环境保持良好,也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便利,进而将课堂效果大大提高。

高职院校要制定严格的课堂管理制度,同时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然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各种课堂行为,并且及时分析和判断这些行为是否符合规定,然后及时制止和纠正不良行为。同时,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影响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自律,以自己积极的情绪和端正的态度影响学生,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进而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因素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而培养出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都过硬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月阳,张 宁,李 艳.探析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02).

[2]陆善兴.对高职课堂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与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5).

(作者单位: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上一篇:浅谈甘肃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 下一篇:高职“发酵过程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