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学习:用Pad教学法盘设计教学

时间:2022-10-23 08:08:38

重新定义学习:用Pad教学法盘设计教学

【摘 要】基于平板电脑的教与学逐渐成为未来课堂的典型形态。然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却比较滞后。本文着重介绍一种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法理论模型―Pad教学法盘,并结合教学案例阐述该模型的实际运用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Pad教学法盘;平板电脑教学;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3-0021-04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覆盖,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也逐渐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基于平板电脑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或者用国内比较流行的说法――“电子书包”,正在成为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用平板电脑开展教学正逐渐成为数字化课堂的一种潮流与趋势。

国内的平板电脑教学法比较匮乏

在国内,平板电脑教学试点项目正在各地不断涌现,上海、北京、南京、深圳、广州等地都先后出现相关教学改革试点,媒体报道也不时出现,由此也引发诸多争议,学校、家长、研究人员等各方不断发出各不相同的声音。平板电脑具有便携性、移动性、交互性、灵活性、富媒体、富资源、富工具等多重特性[1],为教与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丰富的工具选择。然而,基于平板电脑的课堂是一个“富工具”的环境,集成了大量的数字化工具、技术。例如,App store中有大量的教育App。如何有效地组织和运用这些技术和工具成为平板电脑教学法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总体而言,目前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在实践层面上先行一步,而在理论层面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2013年,笔者介绍了面向iPad教学应用的五种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框架,提出要将平板电脑引入教学,需要新的教育学理论来支持基于移动终端的教与学[2]。更多的源于学校平板电脑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理论提炼程度不够,对后续的平板电脑教学实践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指导。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教研人员和教育研究者认为,如果没有完善的平板电脑教学法作为支撑,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将很难发生变革效应[3]。

有关平板电脑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如何有效利用平板电脑开展教学?不少研究者通过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Lucy Santos等人面向科学课开发了App的选择量表,以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育App服务教学[4];Jordy Whitmer等人明确提出将App与学习活动相结合的理念,同时,也提出Apptivity和Taskonomy的说法,并提供了许多基于App的学习活动的示例[5]。

此外,还有众多的实践者尝试利用对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进行数字化改造后的概念框架,以及对PC及平板电脑上的各种数字化学习工具进行分类,呈现出了不同表现形式的分类方法。例如,数字布鲁姆创始人Anderson面向Web2.0工具,提出一种金字塔形的数字布鲁姆分类法[6],推荐了一批有教育功能的Web2.0工具;Kathy Schrock面向Web2.0数字化学习工具,提出了层级型分类法[7];Kelly Tenkely的数字孔雀布鲁姆(Bloomin’ Peacock)面向Web2.0数字化学习工具,提出一种分类法[8];Charlotte Bechurst面向Win8系统上的App工具提出了一种分类法[9];Langwitches面向iPad上的App提出布鲁姆教育目标层级分类方法;等等。前人研究经验告诉我们,利用平板电脑上的数字化工具设计出有效的学习活动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然而,究竟应该如何将学习活动和工具有效地结合起来呢?上面提到的众多面向数字化工具的数字布鲁姆分类法中,Allan Carrington提出的“Padagogy Wheel(中文译为:Pad教学法盘)”[10]独树一帜,是一种面向平板电脑教育App的数字布鲁姆理论模型,它试图将平板电脑上的App与教育目标结合起来,提供与认知目标相对应的学习活动,从而将学习活动和工具有效地对接起来,形成“目标―活动―工具”三位一体的学习活动设计过程。

Pad教学法盘的形成与发展

Pad教学法盘的创始人是来自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的阿兰・凯灵顿(Allan Carrington)[11],他一直致力于移动技术支持的教与学的研究,Pad教学法盘就是其代表性研究成果之一。阿兰始终认为移动终端上大量的教育App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于是,结合数字布鲁姆的研究,他开发了一个“Pad教学法盘”模型,以帮助教师设计并实施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

Pad教学法盘从诞生到完善,经历了四次重大修改。

1. Pad教学法盘1.0:教育App推荐从零散到统合

2012年7月份,阿兰正式了Pad教学法盘的第一个版本。在数字布鲁姆概念的基础上,阿兰将零散的教育App整合起来进行系统推荐。如图1所示,该版本内外共四层,从内向外依次是:学习目标层;活动动词层;学习活动层;iPad Apps工具层。阿兰认为可以利用Pad教学法盘帮助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教育App评估等活动。

在Pad教学法盘的第一个版本中,已经能够完整看到“目标―活动―工具”的对应关系,Pad教学法盘就像一个好看易懂的教学设计工具,教师根据这种对应关系,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够便捷地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2. Pad教学法盘2.0: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

第二版的Pad教学法盘于2013年5月。在这个版本中,阿兰增加了一个用于描述学习者能力目标的核心层[12],核心层主要描述了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应该具备的一些能力。阿兰希望借助这一新增要素,帮助教师认识到在进行课程开发和学习活动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核心能力着手,并在教学实践中着力培养这些21世纪学习者应该具备的能力特质。

此外,Pad教学法盘最外层添加了SAMR模型,这是一个用于评估技术在教学中整合程度的简明标准,程度从低到高,依次是“替代、增强、修改、重塑”四个层次,这为评估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标准。

3. Pad教学法盘3.0:恰当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第三版的Pad教学法盘于2013年9月[13]。在这个版本中,在核心的学习者能力层之外,阿兰又添加了学习动机层。阿兰认为,在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标志着学习是否真正有效地发生过,而参与度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得到有效地激发有直接关系。在以学习活动为主导的平板电脑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一些适当的学习动机激发策略,例如,邀请学生当堂展示作品、学生之间进行同伴评价、教师使用形成性评价语言等。

4. Pad教学法盘4.0: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作为App选择标准

Pad教学法盘的第四版本于2015年3月,随后第四版的中文版在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团队的努力下,也于2015年7月译制并出来(访问地址:http:///RG6nAu9)。这一版本链接了最新、最流行的122个App,清晰地阐述了布鲁姆教育目标6个不同认知层次的含义,以此为选择标准来筛选不同层次的App,并提供了一个Pad教学法盘用于英语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示例,这为设计一个完整的课程或者学习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Pad教学法盘创造性地将平板电脑上的工具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整合起来,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活动,以一种比较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了教师应该如何进行面向平板电脑的教学,为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如何利用Pad教学法盘进行学习活动设计

运用Pad教学法盘的关键在于利用平板电脑上的数字化工具设计出学生参与度高的学习活动。为此,阿兰进一步将Pad教学法盘提炼成五步教学法[14],如表1所示。

表1 利用Pad教学法盘进行平板电脑教学的五步法(Allan Carrington, 周晓清译)

步骤 典型句式

1.明确学生的能力目标 我期望我的学生具备哪些能力素质?

为了达到这一切,我应该怎样设计我的课程及活动?

2.有效激发学生的动机 我所创建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活动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学生,使其获得对自己学习的自、掌握力、目的性?

3.清晰描述学习结果及学习活动 当你完成本节课/讲座/研讨会的学习后,通过“选择相应的活动名称”活动,你应该能够“选择相应的动词”。

注明:这里的“你”指代学习者。

4.选择对应的Apps工具予以支持 什么样的App适合该学习活动?

这个App有什么样的优势和缺陷?

有没有更好的App可以支持当前的学习活动?

5.利用SAMR模型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你准备在教学中如何使用你所选择的App?

这个学习活动是否仅仅是替代层次,学习者不使用这个工具也能轻易完成任务?

我是否可以重新设计活动使之达到增强或者修改的层次,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我是否可以创建这样的学习活动,没有这个工具的支持,学生就没办法完成其中的任务?

Pad教学法盘是一个通用的模型,应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细化学习者的核心能力,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学习活动。教师需要逐渐积累起相应的App,最终形成适应具体学科教学的个性化的Pad教学法盘,指向学科具体的培养目标。

结合具体学科,笔者提供一些运用Pad教学法盘的平板电脑教学示例,以供参考,如表2所示。

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环境是一种包括目标、活动、人、内容和工具5个要素在内的、能够支持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个人学习环境(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教学内容的,其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的掌控者;而利用Pad教学法盘设计的学习活动则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是设计好学习活动并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只有真正突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技术才能真正引发学生学习的变革。新技术运用必须要用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而Pad教学法盘正是一种能够有效支撑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法理论,期望对广大从事平板电脑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有所启发。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 广州华南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上一篇:中考英语备考材料的选用 下一篇:创客大咖齐助阵 学生主讲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