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新课标下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2-10-23 08:01:35

浅谈在新课标下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一种演变的境界,拾级而上直达人类真理的殿堂;是一种想像的空间,自由驰骋而凝天地万端;是一片创新的园地,站巨人之肩而筑成功峰峦;是一隅交流的舞台,陶陶然而神交情映……阅读造就做人的精神高度,鄙视或摈弃阅读,将使人生缺失精神的家园;铁骨铮铮的豪气、情意融融的通达,无不沦为恶浊的暗狱。荒芜的文明将如耆艾垂暮,人之精神再难挺立,人之心魄不复舒张。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那么,在阅读的教学中,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呢?

一、发展学生个性、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同时还要求,语文阅读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很显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意识到培养阅读精神高度的重要意义,较之于过去的语文大纲有关要求,新课标更加关注人文精神。这正是对若干年来语文苍白无力状况的大逆转,反映了语文学科向着人文精神的阔步回归。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平等交流

学生阅读的目的主要是熏陶、积累和训练,一方面通过文章的学习和感悟,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会读书。至于新课标所拟的阅读内容,多数并未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天地。南京师大教师王栋生说,阅读,应当尽早考虑读经典。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学生学业重,时间紧,更应当直接了解民族与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直接进入精神文化的制高点。唯有如此,才能解决阅读精神高度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精髓、了解中国文化之根

“四书五经”被搬进了学生的课堂——这本阅读教材的编写以“四书五经”为主,从《论语》、《孟子》、《易经》、《左传》、《诗经》中精选了部分文段,引导学生读中国精髓,留文化之根。有关专家对此评价甚高,认为此举正好可以医治时下因国学素养匮乏而导致的营养不良等通病,有利于纠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山东师范大学袁中岳教授对此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沉淀,其精粹之处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主流内核一脉相承,如诚信、自强、修身等无不神游于古今。学习古文化,既可学习古代语言,又可从中汲取智慧,是两全其美的事。 “四书五经”成为学生阅读内容,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无相悖?对学生创造力有多大帮助?之所以有如此疑虑,大约与现代语文的起源同西方语言学的东传有关,特别是西方社会在许多方面占优的现实情形之下,相当部分人追潮赶浪渐忘文化之根;或许也因中国古代文化确也养过众多“孔乙己”似的人物,人们谈及古代文化便有些底气不足。其实,当今世界经济知识崛起,异域文化的撞击和沟通遍及全球,做好面向新世纪的人文精神建设这篇大文章,才是一个民族能否以独特的精神风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性问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总之,阅读不能没有“人文”,人文给人以精神的力量,它让人从物质的奴隶升值为精神的巨人。只有我们做到‘心通古代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上一篇:浅谈物理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浅谈网络环境对中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