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方法浅析

时间:2022-10-23 07:17:19

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方法浅析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关联度不够,使得人才培养在实践过程中易偏离培养目标。从比较国内外部分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分析我国研究型大学现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尝试提出了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目标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7-0069-04

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作出了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1]。

新的历史时期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基于网络知识获取突破了学习的固有模式,知识的淘汰、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因此,今天的大学教育,传授知识不再是根本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综合素养和能力,建立造“血”机制,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有不断发展的潜力,从而终身受益。

一、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界定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就是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宏观培养目标而将目标进行多层次分解,各分目标之间,以及分目标与总目标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即对人才的知识构成、道德修养、人文素质、价值观、各种能力作出可操作、可度量与可评判的系统化、科学化的翔实表述。这样明确的目标体系,有利于使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使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有的放矢;有利于对已培养的人才质量进行科学与系统的评价,从而找出不足,改进提高。

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不仅要考虑我国高等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也要考虑研究型大学自身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不仅要考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要考虑各专业的特殊要求;不仅要考虑我国需求,还要考虑国际专业认证的要求,以使毕业生能够走向国际舞台。

二、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英国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这一点从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纽曼的《大学的理想》一书中可见一斑。何谓绅士型领袖与学制,纽曼提出“具备有教养的才智,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公正、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谦恭的风度”,懂得“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如何想别人所想,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如何与他人达成共识,如何容忍别人”[2]。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绅士型领袖人才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3],所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

德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深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洪堡在19世纪初期就提出了培养“完人”的大学教育培养目标,即“有修养的人”,是体现完美无缺的人性的人,即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是摆脱了发展片面性的人[4]。至20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也提出大学应该培养“全人”,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即整个人的教育。

美国大学教育有着自由教育的传统。早在20世纪初叶,弗莱克斯纳就提出“大学应是……时代的表现,并对现在和将来都产生影响”,大学教育应培养社会的精英的理念[5]。至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批评美国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专业化和非智力化倾向,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使人成为作为人的人、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哈佛大学以追求真理为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上以全面发展的人、有教养的人为目标,强调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受过广泛而深刻的教育的人,是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发展的人。麻省理工学院(MIT)注重具有综合素质的整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 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报告中也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但在教育目的的阐述上仍坚持全人或完人的培养目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6]。

美国普渡大学工学院是该校最早成立的院系,其任务是:为教育明天的工程领袖与创新者,创造新的知识;为团队合作以及终身学习提供教育环境,并且影响国家民族以及世界的经济繁荣:学习、发现以及追求。人才培养目标是将为在21世纪全球的、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挑战中起到领袖作用作准备。其实施策略是通过教育经历,来发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能力和素质,以使他们能够确定需要,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以普渡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为例[7],其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领域:A1自然科学与数学,A2机械工程基础,A3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技能,A4实验技能,A5开放设计与解决问题技能,A6超越工程的各学科综合知识,A7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设计的综合技能。

能力范畴:B1领导能力,B2团队合作能力,B3交流能力,B4决断能力,B5认识与操纵变化的能力,B6多元化环境中高效地工作能力,B7在全球工作职业中的高效工作能力,B8工程商业与社会综合能力。

素质范畴:C1创新,C2强烈的工作热情,C3对世界、社会、智慧与技术的责任感,C4对变化环境的适应性,C5外部与内部创业精神,C6有意识地不断坚持学习。

普渡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表述比较翔实,易于在具体实施过程得到落实,值得借鉴。

我国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表述如下。

清华大学[8]致力于“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使清华学生成为将来能够影响和推动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的领袖型、精英型人才。

浙江大学[9]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知识、能力、素质(KAQ)并重,宽、专、交相结合,倡导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国际化学习,着力培养通晓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能把握国际大势的各行各业领导人才。

中国科技大学[10]坚持“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9],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我国现代科技事业培养高精尖的拔尖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11]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具有宽厚、复合、开放、创新特征的高水平、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为造就一批未来的学术大师、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具有雄才大略的领袖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可见,我国知名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合我国国情,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各有特点,没有本质区别,可以进行比较。

表1列出了美国某大学与中国某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原则的对比关系

通过比较国内外部分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可以发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些不足。

1.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脱节。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到位,但却并没有与课程教学等环节实质关联起来。其原因在于对培养目标的表述过于宏观与笼统,缺乏细化的、翔实的、体系化的设计和表述,课程体系很难与培养目标直接关联。

2.理论与实际脱节。我国所提出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多是聚焦宏观层面,理论层面,有广义上的培养体系的概念。已对培养体系进行了系统表述的部分大学,往往也只是停留在方向性的指导上,而对保障措施和实现途径缺少操作环节上的指导,产生了文件与现实操作脱节的现象,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课程设计缺乏过程与能力考核。课程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能力培养所发挥的作用,甚至“一考定终身”。

4.实践环节质量较差。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保障没有随着学时的不断增加而加强,质量监控不到位,部分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少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5.研究型教学明显不足。研讨式、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如小班研讨课、实践训练课、综合设计课、创新创业课等覆盖面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建立,可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一)确立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是各专业目标体系构建的基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可能是笼统和概括的,可首先建立学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建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联系起来,要符合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学校应该确立本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及培养规格,它是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纲领和概括。确立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学校性质、层次及定位,合理定义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有代表性、要突出特色。

(二)确立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通过用人单位调查、校友调查、在校大学生调查、教师座谈会、专业目标论证会、国内外同专业或相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等环节,撰写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报告,形成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某专业,在分析专业原定位、发展现状、培养方案修订沿革的基础上,充分进行了用人单位调查和学生调查,同时调研了美国MIT、UIUC、UC-Berkeley等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某领域具有扎实和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核心人才,以满足该领域科学研究、工程应用、科技创新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需求”,某专业确立为“培养能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需要、具有开阔视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某领域专门人才,包括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具有设计能力的工程型人才和具有组织能力的管理型人才”。

(三)细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目标体系

要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就必须对其进行分层级的、翔实的、体系化的设计和表述,形成可实施、可评测的目标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可含有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核心要素(也可由其他要素组成),即明确提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架构、能力建设要求和素质养成要求。

以某专业为例,可在社会反馈、毕业生跟踪调查、国外一流大学本专业培养情况等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知识架构须从知识大类到学科知识,再逐渐细分到各课程的知识点;同时准确表达出本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即各专业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领域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其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结构图如下图1所示。

培养目标

四、制定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课程体系

从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到培养出符合培养目标的人才之间,要经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过程,其中课程体系是这一实践过程的主要载体。以往尽管在设置课程时也力图体现培养目标,但是由于培养目标是宏观的、“高高在上”的,课程体系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培养目标,一门课对于培养目标的贡献在哪里、有多大,不得而知,使得目标游离于课程之外,导致部分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因此,建立目标体系及其与课程体系间的对应关系显得十分重要。目标体系由一组具体的指标构成,是对于宏观培养目标的系统化、可操作、可度量与评判的翔实表述,在此基础上来设计课程体系,可以明确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对于具体指标的贡献,从而使人才培养实践不易偏离培养目标。

(一)建立体现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一所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体现载体,是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的重要桥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其课程体系实施的最终目标,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其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总体课程体系构建框架,如一所大学提出“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提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就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通识教育课程贯穿本科教育全程,而后者是先于专业教育前实施通识教育。

(二)科学设计课程内容

在使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落实到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该深入进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体系由一系列课程组成,每门课程所展现的信息,除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学时分配、学期等基本信息外,还应包含该课程对整体目标的贡献,即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贡献,如:材料化学课程,贡献点信息为 A5.3(掌握材料热力学、材料化学、固体物理等专业基础知识),B2(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3(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C6(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具体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明确了定位,提出了课程的最终目标,也是设计该课程教学大纲的重要依据。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媒体、教学表达艺术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应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是形成教学大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紧密围绕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进行,要使课程的实践结果符合该课程的多维度贡献。同时,要在课程实践中不断优化实施方案,以使培养目标在课程中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和《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其中人才培养水平又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保证人才培养水平涉及人才培养实践的全过程,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让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与目标体系密切结合,才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法国现行学位与文凭制度研究 下一篇:日本近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