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文素养 打造高效课堂

时间:2022-10-23 07:02:27

提高人文素养 打造高效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人文性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什么是人文素养?就是指以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为其构成要素的人的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生活管理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教师的社会表现角色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发发展的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合作者,而这些都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人文素养。

那么,高效课堂背景下,教师应怎样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呢?

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上,能让祖国的语言文字润泽学生的心田,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要有灵敏的专业价值感和专业激情。“桃李满天下”是每一个教师的价值感。走进平凡的课堂,每位教师应有“我骄傲,我自豪”。有了这一荣誉感,就能够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着无悔的信念,爱岗敬业,甘守清贫,乐此不疲地奋斗一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人。因为它深深地道出了一名教师的真谛---奉献。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偶像”,一个手势,一颦、一笑,都浸透着教者对课堂的感情,对学生的深情。一句深情的表白会使孩子们动情地随教者进入喜怒哀乐的情境中。专业激情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身职业的情怀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体现。

其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提高人文素养必须储备丰富的知识,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储备丰富的知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把历史、哲学、语言学、考古学、法学、文艺批评与历史、伦理等社会科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上述方面的修养。而在平常的备课中,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加以整合处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展示丰富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创设出语文知识应用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阅读时能“感受语言的优美”,“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显而易见,良好的人文素养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在语文教学的时候在各种文化中自由变换,也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文化气息。

再次,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体现在自身方面,而更多的是应该体现在对教材的人文因素的挖掘中,应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上下功夫。高效语文课堂应抓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放,通过能力渗透人文性,紧扣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怎样有机地将文本中的能力要求转化成实际的达成目标,首要的条件是教师要真正吃透教材,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力求做到:研究学生,研读教材,研读文本,研读教法。因为语文的内容往往饱含着浓郁的人文色彩,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其中很多作品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针对这些蕴涵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教师要深刻认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语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最后,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还应该体现在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上,并给予信任上,尊重学生的智慧。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必定把“生命”看成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从而珍惜它,讴歌它。在教学时,教育学生是一种管理,更是服务。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的教育。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建立他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传统的教学在知识传授上往往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或思想性,在教学手段上则经常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老师引导学生质疑,再由学生回答的方法。然而,这种“为学习而学习”的“师本位”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本身已经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怀,忽视了对个体发展的关怀。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的高效课堂的教学也应该是人文的。例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这是一篇较长的自读课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先熟悉课文,后逐段的分析,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教学难度很大,效果可能也不好。但是,如果我们在导入中设计一个问题,在学生得出好几个不同的答案时,引出课本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赖于创新,这样话题就与课本联系上了。然后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大家的思想动了起来,手也动了起来。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不就发挥出来了吗?这不正是一种关注学生本体意识的体现吗?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阅读是一种自主的、多元的行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正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怎能限制学生的所疑所惑、所感所悟呢?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提问,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还可以回答别人的问题……

总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教师不界定对错,只引导评价好坏,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老师的评判中体味到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的教学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心生命”的要求,把语文课从以往较浓的思想教育中解脱出来,“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还语文课的真实面目──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方法的体验和创造要比教师的授予更有意义,要立足于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达到课堂的高效。当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要当好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当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时候,教师应该加以引导,要激发、鼓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发现的兴趣,真正让学生做到享受学习。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精神之核心。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育将会失去生命的色彩。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真正使语文学科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海无边,学无止境,每一个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在教改的大潮中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上一篇:巧妙提问 更显实效 下一篇:鲁滨逊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