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病毒性传染病监控警报与防控体系建立

时间:2022-10-23 05:54:32

动物源病毒性传染病监控警报与防控体系建立

1动物源病毒性传染病监测预警与防控体系的构建意义

随着动物养殖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品种、商品活畜禽及其产品流通范围和频度日益加快,新的、传统的动物源病毒性传染病发病频度、规模呈现增加趋势,给动物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外环境密度的大幅度增加和持续存在,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产生极大的威胁。因此,开展人畜共患病毒性传染病在动物群体流行特征及免疫状态的调查,做好监测、预警工作是当务之急。动物源病毒性传染病指人畜共患病毒性传染病。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情,最大程度地减轻动物疫情对养殖业及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对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新的、传统的动物源病毒性传染病已在动物个体发生时,需要进行监测。目的是要及早发现传染病在动物中的流行,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以保障人类的安全。动物源病毒性传染病监测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宿主和媒介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状况;二是动物群体的自然和免疫接种的保护状态,即免疫水平的监测。人畜共患病毒性传染病的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防控措施的建立,首先提高其监测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效性。

动物源病毒性传染病和对人类构成潜在威胁的动物病毒性传染病,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猪流行性感冒、狂犬病、日本乙型脑炎等,进行宿主和媒介感染病原体的状况和动物群体的自然和免疫接种的保护状态,即免疫水平的监测;确立动物源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检测和免疫水平的监测的应用方法和程序;根据监测数据结果,建立动物源病毒性传染病在动物群体的流行和对人类构成潜在威胁的动物病毒性传染病的预警标识;研究提出动物源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同时为动物源病毒性传染病提前预防、控制奠定科学基础;为各级相关职能机构的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994年,在澳大利亚发生了亨德拉病毒(HeV)感染引起的一种新共患传染病,会导致马和人发病而死亡。1998年9月下旬至1999年6月中旬,马来西亚猪群暴发了一种传染性疫病,主要以呼吸道和神经症状为表现特征,同时伴随人的感染发病,后又传播到新加坡等国。从病人的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并命名为尼帕病毒(NiV)。NiV和HeV都属于副黏病毒亚科的亨尼帕病毒属的成员。研究动物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的应用、免疫防制具有重要意义。

2以流感病毒为例试析,构建动物源病毒性传染病监测预警与防控体系的重要性

禽流感病毒的宿主既有各种禽类(鸡、鸭、鹅等多种家禽以及88种鸟类),又有种类甚多的哺乳动物(水貂、猪、马、小鼠、鲸鱼、猴以及人类),还有自然界的鸟类,如天鹅、野鸭等,候鸟是洲际间传播的重要媒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宿主的多样性,意味着病毒可在自然界顽强地保存、传播、演化,使高致病性禽流感防不胜防。综上所述,禽流感严重危害国家经济的发展,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做好禽流感防治工作,具有极其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水禽是流感病毒保毒者,可任意传播流感病毒,而猪是禽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的“混合器”,使之产生新的流感毒株,造成人类流感的暴发。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公共卫生意义:一是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流感新毒株最庞大的基因库。现有的遗传学研究显示,每次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病毒都是通过种间方式传递,其来源于动物流感病毒,或者由动物流感病毒与当时的人流感病毒流行毒株重组而来,其根源都是禽流感病毒。通常认为禽流感病毒是人流感病毒的庞大基因库,是人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的新基因来源,这种联系是通过中间宿主(猪、马、海豚等哺乳动而实现。禽流感病毒在中间宿主(如猪)体内与人流感病毒杂交,从而获得人类细胞特异性的受体结合位点,形成人类流感的新毒株。而猪在人流感、禽流感两者之间充当了混合器,并产生了能感染人的新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和流行,增加了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排的机会,使新流感病毒(包括可感染人的毒株)产生的概率大大提高,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二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对人类的直接危害。高致病性禽流感直接感染人并致死亡,突破了种间屏障,对人类造成了直接危害。

目前,国内还没有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致猪发病的病例,H5N1流感病毒对猪的危害研究还没有得出明确结论。国内对禽流感跨种间传播和感染哺乳动物的情况一直保持高度警惕,将进一步加强对猪体内携带H5N1病毒与人感染禽流感之间关系的研究,以防患于未然。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全新的杂交病毒变异株,含有2种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1种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权威的观点认为,流感病毒基因含有8个核糖核酸(RNA)节段。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节段中,其中6个来自于北美猪流感病毒,在这6个RNA节段中,也混有人和禽类所感染的人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从疫病的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研究的观点出发,人类对病毒的认知总是相对落后于病毒自身的变化特性。对于动物和人类的流感而言,人类对流感病毒的认知和研判落后于病毒自身的遗传变异,社会公共卫生响应肯定是落后于病毒的传播和疫情的发生。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缩小这种差距,使流感疫情控制在可应对的程度和范围,要求有更好的办法来应对病毒和疫情的发生。

3共患病毒性传染病监测预警与防控体系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共患传染病防制的重点应放在疫病侵袭人类之前。首先需要调查共患传染病动物源的存在。当疫源地已经明确,需要进行监测,尽早发现传染病在动物中的流行情况,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以保障人类的安全。主要监测宿主和媒介的数量和感染病原的情况。当监测发现动物间共患传染病时,需要采取控制措施。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各种群免疫力。因此,将共患传染病防制在疫病侵袭人类之前,需要建立系统的检测、监测方法;疫病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应急预案系统。依据我国已颁布的《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广东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重要动物源性病毒病监测、预警和防控措施技术平台的模式,应用于重要动物源性病毒病的系统防制,对其他共患病毒性传染病的防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从共患传染病的性质方面考虑,要求疾病控制与科研领域的广泛合作。正因为共患传染病涉及广阔的领域,这就要求各领域间的通力合作,特别是目前工作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力量、职能部门、政府机构,应当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这种协作的形式,是防控共患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和基本前提。

汇总、分析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准确掌握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时间、人群和地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消长趋势。开展健康人群各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感染状况及免疫水平的监测调查,将野外、田间作业人群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对从事动物养殖、屠宰及狩猎者等也要着重调查,开展各种媒介生物密度及相关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体携带率监测,准确掌握各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确定主要传染源、传播方式及主要传播媒介生物,确定相应的预警等级和应急响应,对人畜共患病毒性传染病的防制,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上一篇:动物疫苗运用状况和措施 下一篇:蝇蛆培育难题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