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体验开放数学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23 04:34:59

浅谈新课标下体验开放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但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进行“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1.教学要和实际紧密联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简”书本知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例如,在初中《代数》的第一章有理数的引入时,举一个事例: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10千米,问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当然学生不难作出回答,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来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学生就感到茫然了。趁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切人新课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再如学习“图形的旋转”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钟表、电风扇叶片、大风车、自行车车轮等,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生活化”。

2.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

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一点新知识反复的去讲,担心讲不细、讲不透,满堂灌,结果数学课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得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另一些教师改变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为问题出在教师讲的太多,于是,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师生间的频繁问答以减少教师讲的时间,但结果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牢牢的拴住,没有机会按自己的思路解答疑问,遇到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仍然得不到较好的效果。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

3.把数学文化渗入数学课堂教学

在数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数学文化和德育素材。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还可以让他们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中要注意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变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互相转化的思想、函数的数与形的转化、化归的思想、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转化等等。

4.设计多样的开放性试题

以简单的推理能力、直观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评价重心,开发创设“操作性试题”,如设计试题如下:请利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纸板可拼成几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你能提供更多的方法吗?再如学习“剪纸与镶边”、“生活中的轴对称”等内容,可以尝试通过对学生的创意设计展开测评,来评价学生的创造潜能----一幅幅学以致用的创意设计既包含创意作品又有相应的数学解释和人文表达,不只是倾注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而且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突显着数学对学生的情感价值的陶冶。利用开放性试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各层次、各侧面的表现给予关注:思维的过程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动手操作能力的表现;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表现;创造力、个性发展的表现;与人合作交流能力的表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习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解题策略;允许学生之间有“学生语言”,有开放性的交流,体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使每一个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上一篇:高一新生数学学习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下一篇:课堂中的表扬与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