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空洞化现象

时间:2022-10-23 04:09:57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空洞化现象

[摘 要] 当前,随着人们对于精神领域重视度的不断提高,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当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其文学思想史与文学研究都在不断加剧,且跨学科现象越来越明显,但在这里有一点也值得关注,那就是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作为衡量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形式,文学作品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精神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对现当代文学研究当中“空洞化”现象的分析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空洞化”现象

文学源于人类所产生的各类思维性活动,真实再现了客观现实,它的形式极为多样,比如小说、杂文、诗歌等。在人类长期的活动当中,文学对于人类生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还原历史生活形态、展现人们不同的心理活动等。当前,随着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领域的重视度的不断提高,文学表述形式也在不断增多,其内在所折射出的文学价值既增强了社会影响,同时也使得许多业内人士对其加强了探索与研究。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文学研究所出现的“空洞化”现象也不能为人们所忽视[1]。

一、现当代文学研究当中产生“空洞化“的表现形式

“空洞化”的文学研究在最近几年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那么其究竟具有怎样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其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研究领域出现过热化现象。当前,随着现当代文学领域的不断拓宽,对于文学研究来讲,无疑带来了更多契机,但随之而来的研究过热化现象,是导致空洞化研究所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比如当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之后,莫言受到了国内追捧。而韩寒热、王朔热似乎持续的时间并不短,这在无形当中对于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趋动性。多样性与变化性的研究视角,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对于文学研究的突破性来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这种过热化的研究则往往反作用于研究结果。

其次,研究对象呈现个性化趋势。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当中产生了文学研究过程当中的空洞化现象。就当前来讲,研究对象的个性与特点是进行文学研究的主要落脚点,具体而言,相关研究者不仅注重对象本身的个别性质,与此同时,对于艺术创造而产生的差异性也是非常注重的。就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而言,二者也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来讲,文学研究侧重于作品本身所融入的创造性,而文化研究则对艺术创造的一般性与共性较为重视。这点于当代文学研究而言,则外化为对文字个性化的追求之上,而片面的个性化追求往往导致研究出现空洞化。

二、导致文学研究空洞化因由以及改善这一现象的措施分析

如前所述,现当代文学研究当中存在着某些因素导致了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的产生,而究竟是何因由导致的这一现象?又如何对这一问题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其大致可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审美情感的忽视,导致的空洞化现象。我们知道,随着当代文学热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广大文学研究者他们注重将研究目标置于作品自身的相关理论之上,而对情感体验有所忽视。在研究方法层出不穷之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局限性所在,比如对文学的理解与感悟等,特别是许多文学研究者在对作品进行研究之时,并未从审美角度出发,因而文学作品的效用被大打折扣[2]。

一般来讲,文学作品本身即为一种有效的情感体验,其情感不仅包含作者自身对于事物与人生的看法,同时,对于广大读者而言,其也是他们情感寄托的一种有效工具。因此,对于现代当文学研究而言,必须从情感审美出发,只有如此,才能切实体会作品当中所传达的各类情感体验,以拓宽文学研究横向及纵向两个层面,避免文学研究产生空洞化现象。

其次,对理论操作的过度重视,加深了文学研究的空洞化。随着当前对于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就文学界来讲,对于理论操作的过度重视已然产生了词穷现象。当前许多传统的理论资源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文学研究相比,早已无法对其中的文学现象加以解释了。我们知道,在进行当代文学研究之时,适当的理论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作品本身而且也有助于掌握现代文学普遍,但如若对其过度重视,反而对文学自身的文学形式与表达方式有所忽视,那么势必出现唯理论是从的现象,最终反作用于文学研究本身[3]。

基于此点出发,笔者认为,广大文学研究者必须对理论研究的这个度进行有效掌握,除了对个别热点现象加以研究之外,个体之外的普遍性与共同性也要加以重视。从理论出发,进行发散式思维,不唯理论是从,尊重个性化、多样性结果,唯其如此,才能尽可能降低文学研究的“空洞化”,提高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最后,笔者认为,避免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的产生,还是要从源头抓起,特别是对文学出版要强化限制管理,从根源处阻断不良作品流通到市场当中来,不能让广大读者来进行作品优劣的区分。相关部门以及出版商必须强化管理,在不影响文学自由的情况下严把质量关,给文学作品搭建一个兼具开放、包容与严格的出版平台,从根本上提高受众及作者本身的文学素养,以最终服务于当代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成才;范钦林. 作为方法、知识与想象的“晚清”文学――“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与现当代文学学科话语增生,[J], 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8期.

[2]钱理群. 我的文学史研究情结、理论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书后,[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2013年10期.

[3]刘立辉.构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评邹建军《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2010年03期.

作者简介:周畅(1993―),女,汉族,陕西白河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本科学历。

上一篇:刍议制造企业中作业成本法的运用 下一篇:推动徐州制造业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