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化激励方式探究

时间:2022-10-23 01:46:49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化激励方式探究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沈阳 110122)

摘要: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离不开校企合作,因为只有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才能从战略上实现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管理,才能为企业、学校及家庭各方面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然而,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办学中真正地实现校企合作需要政府协调之下实现各方主体的利益均衡,尤其是让企业方面产生实际和利益获得感。单纯有悖于市场经济行,单纯的利益驱动利益驱动有效、快捷,但需要条件成熟。所以多元化激励方式更有利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化;激励

一、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对一个国家而言,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劳动力素质,二是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及未来社会发展,这两个因素对经济的制约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劳动力素质这一因素,与职业教育紧密相关。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尽管这类人才不创建学科体系,不创新理论知识,不发明高新技术,但是他们是运用现有技术,顺应市场的需求创造优质产品和社会财富的群体。在我国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历史阶段,对高技能应用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我们需要这类人才从事基础岗位的工作,完成科研转化成生产力的末端工作,实现科研设计到生产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高技能应用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也说明职业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那么如何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呢?近二十年来,高职教育在围绕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比如,从新的教学理念树立到专业课程设计再到教学模式的改革都在朝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目标方面转变,然而局限于高职院校内部的转变与改革以满足企业生产一线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收效难尽人意。

1.学校培养的技能标准与企业需求的技能要求存在偏差。比如金融服务类一线岗位人才的培养与实际岗位操作要求就存在差异,毕业生就业后要有一定的适应阶段,这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因为企业及企业岗位特性不同,可能对人才的抽象思维、口才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输出人才的综合标准与企业需求很难达成一致。

2.人才培养与对口企业的对应岗位很难建立有效用人机制。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完全独立于企业,不仅技术合作通道是关闭的,情感沟通的路径也是封闭的。对于无法明显衡量毕业生质量的专业,如金融、工商管理、经济等专业,其就业入口收窄。

上述问题的解决要靠法律、制度和高校办学思路的策略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但关键要素是加强企业与高职教育的合作。校企合作体现的优势:

首先,从战略上实现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的有机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帮助学校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岗位需求变化,根据企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变化调整办学方向、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顺应企业用工的变化,保证高职人才输出渠道畅通,保证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通过保证学生就业对口解决学生职业选择的迷茫。校企合作中的企业选择一定是与专业对应的企业,无论是学生的顶岗还是企业对毕业生的录用都有明确的岗位对应,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所学专业和课程对应的岗位有了准确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其提早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第三,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中,给了学生角色转换的机会,让他们在校期间能通过实践活动进行专业体验的同时有了社会人的体验,对培养其职业精神,建立职业感情,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都能产生积极作用。

最后,校企合作在发挥了上述作用基础上实现的是整个社会环境的转变。学生学习目的性强,教学秩序改善,缓解了教与学的矛盾;学生就业问题解决,消除了家庭和学生的焦虑;校企合作引领了高职人才培养方向,双方各得其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校企合作主体的责权利权衡

上述的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更多的是站在全社会角度或者是站在高职院校的角度,相对来说是理想化的认识。客观地分析,校企真正合作,还取决于校企合作主体的主观积极性。包括高职院校和企业两方面显性主体,还有隐性存在的政府主体。高职院校处于积极主动方,我们不做分析,下面仅分析企业和政府。

(一)校企合作中企业主体责权利分析

1.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分析。在市场经济下有一定自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始终的目标。我国一直倡导职业院校培养合格职业技术人才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实际上,在经济金融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办学中,企业的参与性较弱。根源不在于高职院校的自我反思,而取决于相关企业做利益权衡后的选择,这一选择是有合理性的。试想企业参与高职教育获利微乎其的微话,完全没有必要在企业之外的教育浪费资源。每每提到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我们总会例举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特殊的教育机构体系、澳大利亚的培训包,他们能成为国际职业教育的成功模式,都是基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成功。我们更多的是以职业教育主体去研究其成功,忽略了企业主体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识,具体地说,我们的企业了解过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效益吗?当下我国的企业还是以利益驱动行事,有一些类型的企业是找不到明确的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点的,校企合作只得靠生拉硬扯,其结果也只不过是形式而已。

2.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权分析。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的很长时间各层次教育培养的人才都是包分配的,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相互独立,教育主体按教育部门行政管理的主线实施人才培养,企业被动地接受院校业生,那是一种推脱不掉的责任。到90年代中后期进入市场经济后不久,开始实行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分离,各类人才的就业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企业有了用人的自主选择权,企业解决自己用工问题完全从自我的需要出发,企业解决就业的社会责任是在满足自我利益基础上实现的,即使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国企、大的民营企业、特许经营许可的企业也自主录用人才,由于这些企业的社会认可度较高,所以他们经常打乱人才市场秩序,破坏用工规则,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上一篇:浅论导游讲解语言的特点及培养 下一篇:成都大学生微商创业现状及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