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三不”教学法

时间:2022-10-23 01:46:24

初中数学“三不”教学法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方法需要依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原则。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面向全体,尊重个体差异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采用“三不”教学法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可以从引导、劝勉、启发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启发诱导

初中数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思考能力,并且保证其个性和主张得以发展是每一位教师都一直在思考的课题,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和要求。在进行教学思考和改革的过程中,从传统教学典籍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常常可以获得意外的收获。我国传统教育经典书籍,被誉为第一本教育著作的《学记》对于上述问题具有颇为精妙的论述,可以借鉴书中的理念和主张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改革。

一、诱导而不牵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学记》中,有着非常经典的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其含义是指教师对于学生要诱导而不牵拉,师生关系才能够融洽。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候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而不是管理者。对于数学教学活动,许多时候兴趣往往比管理更为重要,或者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循循善诱,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逐步渗透,引导学生慢慢发现数学课堂中存在的神奇和美妙,然后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时候,学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偏科现象,甚至对于数学课堂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排斥情绪和恐惧心理。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的诱导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这种情况下,进行主动反思和改变,从感情入手,扭转这种不利的情况。如果教师急于改变当前的情况,强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往往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更大的反抗,甚至是敌对。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消除学生的逆反和排斥心理,从接受老师逐步过渡到接受课堂,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从劝勉而不强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在某些时候则需要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前提和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抽象逻辑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许多时候,面对复杂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一时难以转变思维方式,无法顺畅地理解内在的数理逻辑关系,导致学习非常困苦。对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不要一味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需积极回答问题,完美地完成作业。急于求成、严加约束,很多时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和策略。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的学生很多时候非常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希望能够获得足够的尊重和认可。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时,可以扮演观察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进行兴趣化学习,通过讲述数学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数学历史上著名数学家的轶事,数学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重大问题的案例等。

三、启发而不直接告知,提倡探究式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极强的启发诱导特征,数学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此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任务驱动的原理,将问题抛给学生,使其处于问题情境之中,“面对挑战,激发其斗志”,然后,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独立的思考和尝试,并且提倡小组学习,在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做到“相观而善”,互相提供彼此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得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其学习能力也得以提升,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婧.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青春岁月,2010.

[2]李红.如何记好数学课堂笔记[J].教学月刊,2008.

[3]李健.画龙点睛之高中数学课堂篇[J].文理导航,2011.

上一篇: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四种方法 下一篇:刍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