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多年来的结构变动与就业增长

时间:2022-10-23 01:06:03

中国经济20多年来的结构变动与就业增长

【内容提要】经济增长是和结构转变相联系的,它包括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化、人口与就业结构的转变及城市化等内容,它意味着在需求结构和贸易结构变动的驱使下,劳动、资本等要素不断向高生产率、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和区域流动。本文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的城乡及区域结构等三个角度,分析我国经济20多年来的结构调整,这种变革与调整已经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效率的提高、运行机制的改变和愈来愈典型市场经济的特征。在这一进程中,就业增加也是在结构改善和配置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

【正文】

经济增长是和结构转变相联系的,它包括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化、人口与就业结构的转变及城市化等内容,它意味着在需求结构和贸易结构变动的驱使下,劳动、资本等要素不断向高生产率、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和区域流动。本文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的城乡及区域结构等三个角度,分析我国经济20多年来的结构调整,这种变革与调整已经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效率的提高、运行机制的改变和愈来愈典型市场经济的特征。在这一进程中,就业增加也是在结构改善和配置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

一、所有制结构变动与非国有经济高速发展

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相伴随,原来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一个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轮廓已经显现在我们面前。

(一)国民产出的所有制结构

从国民经济总体角度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为74772亿元,其中,非公有经济实现18096亿元,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为24.2%,而公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占75.8%。这是根据新标准计算的,即公有制经济中包含了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如果按照旧有口径计算,那么非公有成分大约在32.9%,公有经济的比重大约为67.1%。很明显,在国民产出中,公有经济的比重还比较高,但在商品流通等竞争性强、对非国有经济的禁入较松的第三产业,公有经济的比重下降较快。(数据来源:许宪春 《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为什么会定期发生变动》科技部发展司《科技统计报告》1998年第20期。)

由于GDP的所有制结构在统计上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以工业生产的所有制结构为例,来分析近20年来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1.国有工业份额不断下降

1978年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77.6%,1990年为54.6%,1999年为28.5%。20世纪80年代(以下均指20世纪)平均每年下降2个百分点,而90年代平均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下降速度有所加快。

2.集体工业份额有所上升

由1978年的22.2%上升到1990年的35.6%和1999年的38.5%,平均每年上升0.8个百分点。集体经济的增长,主要依托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导致的公有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同时也使公有经济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并且为进一步的产权改革铺平了道路。

3.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

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外资和港澳台经济、以股份制为主的混合经济从无到有,尤其是90年代后,这一类型经济占有的份额明显上升,从1990年的9.8%上升到1999年的33%,年均递增2.5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第58页)

(二)资本投入的所有制结构

从资本金和资产角度分析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我们以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为例。1999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收资本占全国的比重为61.5%,集体经济比重为8.5%,两者之和为70%,占有全部工业资本金的2/3。而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资本金比重分别为7.6%、15.4%和12.4%,这三类经济的资本金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的比重为35%。从资产结构来看,1999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产结构与资本金结构基本相同,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经济的资产比重分别为68.8%和9.0%。由于加上了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控股部分,公有制经济的资产比重被放大了。这说明了两点:(1)尽管我国经济日趋多元化,但公有经济仍然占有主导地位;(2)与产出相比较,公有经济占用的资产达77.8%,但提供的产值(1999年国有工业21.4%,集体工业18.3%,合计39.7%)相对较少,说明公有经济的要素生产率较非公有企业要低。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是私营企业,一方面是新建企业不断增加,同时集体企业改制后有一大部分转制为私营企业和私有的有限责任公司。统计表明,至1999年底,我国登记的私营企业近150.1万家,私营企业投资者322.4万人,拥有注册资本近万亿元人民币,聘用员工2021.5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际比较》)

(三)从业人员的所有制结构

由于我国目前的官方统计资料中尚无按所有制结构分类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资产总值等统计数据,但有从业人员的所有制结构数据。考虑到我国的乡村劳动者中既有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也有纯农业生产人员,还有大量兼业者。这里我们将农户经济作单独处理,既不列入集体经济,也不列入个体私营经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如下:国有经济从业人员低速增长,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增长较快;集体经济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其中乡镇企业从业人员高速增长;私营个体经济从无到有,并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

混合经济的从业人员快速增长;农户经济的从业人员缓慢增长。

(数据来源:倪红日 《关于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研究》)

从上述的产出结构、资产结构、就业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在所有制改革上已取得了重大成就,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明显上升,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在多样化,各种混合制经济正不断壮大。这一变革的经济成果,一是中国经济的生产效率、组织效率和配置效率得以提高;二是产出的增长有了多元化主体的推动,竞争更为激烈。

二、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的失衡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一国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前提。1978年以来,我国的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有一些不尽合理之处。表现在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变动;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以及就业的城乡结构变动快于人口的城乡分布变动。

综上所述,20多年间,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民营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齐头并进,改善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提高了绩效。并在这一进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日益改善。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具有较高的劳动吸纳能力。从劳动就业的国民产出弹性系数来看,1999年相对于1998年,城镇国有经济是―0.7,城镇非国有经济为1.3,而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产出弹性分别为0.54、―0.15和0.23。这里第一产业虽然较高,但存在着就业不足和隐性失业状态,而真正具有较高就业弹性的是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同时,随着经济资源不断向城市集聚,人口的城市化正在加速。因此,我国经济将继续沿着民营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轨道向前推进。

上一篇: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探讨 下一篇:论新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