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的几个小问题

时间:2022-10-22 08:43:19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的几个小问题

“有一千个读者(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照这句话,我们都可以把自己看成是一千分之一个“哈姆雷特”。这非常好理解,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身上看到躲藏在灵魂深处的自己。如法国史学家丹纳所说:“莎士比亚写作的时候,不仅感受到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而且还感受到许多我们所没有感受到的东西。他具有不可思议的观察力,可以在刹那间看到一个人完整的性格、体态、心灵、过去与现在,生活中的所有细节与深度以及剧情所需要的准确的姿态与表情。”简单说来,就是因为莎士比亚看透了我们。

事实上,在哈姆雷特内心,最关键的还是生与死的问题。第五幕第一场墓地这场戏,堪称精彩的神来之笔,也是诠释哈姆雷特作为一个生命孤独者思考生与死的点睛之笔。当他看到掘墓人手里的一个骷髅,说:“现在这蠢驴手里摆弄的也许是个政客的脑袋,这家伙生前可能真是一个欺世盗名的政客。”“从这命运的无常变幻,我们该能看透生命的本质了。难道生命的成长只为变成这些枯骨,让人像木块游戏一样地抛着玩儿?”

现在,再回头看哈姆雷特在第二幕第二场时,面对着受克劳迪斯委派前来刺探他内心隐秘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坦恩,他坦诚地表示自己百无聊赖,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致,“心绪是如此的郁结,以至于在我眼里,这承载万物的美好大地,不过是一处贫瘠荒芜的海角。”接着,他说了那段著名的独白:“人类,是一件多么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无穷的能力!仪容举止是多么的文雅、端庄!在行为上,是那么的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又是那么的像一尊天神!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不错,他极力赞美人类自身。但他思考、反问的是,“这个尘埃里的精华算得了什么呢?”今天,一个生命的孤独者,同样会作这样的思考,同样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在宇宙和万物的无限时空里,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一粒尘埃。或者,换句话说,人类中的思想者一定是孤独的。

哈姆雷特并不孤独,我们会时时与他相伴。

下面,我们来轻松地说几个莎士比亚留下的谜语一样的小问题。

有人问,莎士比亚写了不少故事情节发生地在国外的戏,他出过国吗?终其一生,他从未出国旅行。不过,以《哈姆雷特》为例,里边只有两个戏剧人物取了丹麦名字——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坦恩,他并未想过要再现丹麦宫廷。剧中的宫廷和大臣,全是英格兰的。莎士比亚剧团多次进宫演出,他也结识了许多朝中大臣,他对如何写宫廷,自然不陌生。

另外,发生在《哈姆雷特》人物身上以及剧情中一些矛盾的地方,并非莎士比亚故意留下来的,而是由于版本的修改自然产生。因为莎士比亚本人没有留下任何一份手稿,或他自己认可的版本。

《哈姆雷特》最早有两个四开本,一个是1603年的第一四开本,一个是1604年的第二四开本。前者可能更接近最初演出时的演员脚本,但因它是未经莎士比亚认可的“盗印版”,莎士比亚对此十分不满,便大加修改,主要是增加了许多昭示人物心理特征的大段独白。

庆幸的是,尽管莎士比亚来不及对由改编而自然产生的诸多矛盾作统一的调整、梳理,但多亏他的这一修改,才使哈姆雷特成为了哈姆雷特。假如此时已在写作《麦克白》的莎士比亚对修改《哈姆雷特》稍有疏懒,不愿分心,而是默认了那个第一四开本,“哈姆雷特问题”或许不存在了,却会给后世带来一个永远的缺失,即哈姆雷特永远不会成为“我们”的哈姆雷特。或许,他也就得不到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那样至高的赞誉——他把《哈姆雷特》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人类所加冕的戏剧诗人之王的灿烂王冠上一颗最辉煌的宝石”。

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位叫威廉·莎士比亚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连他的基本生平都难以说清楚。我们知道,他的父亲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在1565年威廉·莎士比亚一岁时任斯特拉福德镇的民政官,三年后被选为镇长。威廉·莎士比亚少年时在当地的文法学院读书,13岁时家道中落,此后辍学经商,22岁前往伦敦,在剧院工作,后来成为演员和剧作家。由于他没有大学学历,更非名校出身,在他写作之初,也曾受到当时把持剧坛的出身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的贬低,甚至嘲讽,他们瞧不起这个“没有文化”的“乡下人”。难怪剑桥大学出身的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会在1632年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第二对开本所附的颂诗中,写下这样的赞誉:

他,一个平民的儿子

登上了艺术的巅峰,

创造并统治着这个世界。

……

他善于用神圣的火焰,

把我们重新塑造得更好。

我们甚至不清楚,威廉·莎士比亚到底生于1564年4月的哪一天。斯特拉福德镇圣三一教堂的登记簿上只记着他的受洗时间是1564年4月26日——约翰·莎士比亚的第三个孩子威廉·莎士比亚在此受洗。英国传记作家西德尼·李在他的《莎士比亚的一生》一书中,认定按莎士比亚时代人们的习俗,新生婴儿都是在出生后的第三天去教堂受洗,于是推断他的生日是4月23日。但英格兰国教《公祷书》中并没有新生儿三天后受洗的规定。显然,选定4月23日作为他的生日,一定是因为他是在4月23日去世,而这一天又恰恰是英格兰民俗的重要节日、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的纪念日。无论对于他的英格兰同胞,还是他的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把他的生辰、忌日与圣乔治日重叠交融在同一天,是一件多么令人欢喜的事!

莎士比亚留下来的手迹,只有他的几个并不统一的签名:Shakp,Shakspe,Shakespeare,Shakspere,Shakspeare,读音也不一致。Shakespeare这个确定并沿用下来的名字,是他1616年3月25日的遗嘱首页角上的签名。他的名字来到中国以后,也经历了一番演化,从1839年起,他先后被叫过“沙士比阿”、“沙斯皮耳”、“沙基斯庇尔”、“沙克皮尔”、“狭斯丕尔”,直到1902年,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将他的中文名字译为:莎士比亚。(作者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上一篇:构建本外币跨境资金监管机制 下一篇:那年,我完成了设计雕刻壬戌(狗)年纪念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