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的界定、法律之空缺及完善

时间:2022-10-22 08:31:55

商业信用的界定、法律之空缺及完善

摘要:商业信用在现代商事活动中的作用随着商事交易的频繁及扩大愈发重要,商业信用的财产利益地商法论文润色位也开始优于其人格利益地位,故从法律上对商业信用进行界定以及对其财产性的探讨有实践意义,最后文章对我国商业信用的法律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商业信用;财产利益;人格利益;法律完善

现代经济于一定程度上可谓信用经济,信用的适度扩张推动了经济更快地发展,信用对经济产生的推动正是信用具有财产性质的体现,也正是基于此种财产性质,信用便于一定范围内——尤其是在商事主体及商事交易中——成为利益界定的一种标准,即商业信用良好的群体往往较之信用较差或没有信用的商事群体能够获得额外的经济利益。因此,在现代商事交易如此频繁且大规模的环境里,商业信用的重要性愈发显现出来。

一、 商业信用的界定

信用一词,虽更多地体现着一种道德要求,却是早在罗马法中即被纳入法律范畴中。拉丁文Fides,根据西塞罗的解释为“说过的话应该兑现”①,“既可以涉及从属关系,也可以涉及平等关系”②。由此可见,信用在罗马法时代是与作为民事主体的个人的人格权紧密相联的,即信用构成了其人格权的一部分。作为民法最初获得发展的道德观念基石,信用因其从主观上对各民商事活动的主体行为作出限定,各主体的行为因而具有了一定的可预期性,并相应地保障了民商事活动的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在罗马法中信用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使其具有了很强的约束力。“‘信’是圣法,即调整人与神之间的法对人的行为要求”③。信用,依据美国《布莱克法律辞典》的定义,首先是指商家或个人贷款或取得货物的能力;其次是指债权人赋予债务人延期支付或承担债务且缓期偿还的权利④。由此可见,信用所指一是能力,二是权利;此能力及权利所体现的是商主体的一种经济能力以及对方当事人依据商主体的经济能力所给予的一种经济信赖。关于商业信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业信用所作出的经典性界定为:“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从而别人的劳动的权利”⑤。单从经济角度上分析,该论述对信用可谓作出了精确的界定。

作为一种外部评价,信用体现为一定社会群体内对其各成员基于其在各类社会关系中的表现所作出的一种褒扬性评价。但该评价在罗马法时代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格利益而非财产利益。而且该时期的信用,由于经济交往大多囿于一定地理范围内,而使得信用的主体主要是具有独立人格权的自然人。自然人信用依靠其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及表现日渐积累,且由于其交往的范围一般都不大,人们很容易从他人口中得知一个人的信用状况,即其时是一个“闲言碎语”社会⑥。

依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信用作用的归纳,它大致起到了减少流通费用、股份公司成立这两大作用。这也正是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因而可以说,当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并打破了地域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时,信用便从早期的仅有自然人享有扩展至各商主体享有;由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们的评价转而为整个社会的评价。

因此,可以认为,商业信用其实是由最初的自然人信用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来的。其信用评价及积累,由于商主体已变成以法人及非法人组织为主而较自然人拥有更强的信用基础——即财力以及“社会印章”性质的组织——也就变得更为容易和快捷。

二、 商业信用的财产性及建立条件与缺失原因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商业信用所蕴含的财产性利益便愈发明显,主要表现在:

1.商业信用是一种“以财产为基础的信用”⑦。商业信用之所以被称为“以财产为基础的信用”,是指对商主体的社会评价首先是对其财力的考量。正如前面所述,信用所指一是能力,二是权利;此能力及权利所体现的是商主体的一种经济能力以及对方当事人依据商主体的经济能力所给予的一种经济信赖。

2.商业信用是一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财产”,即信用不再单单体现着人格利益。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其财产属性得到强化甚至超越了其初始体现着人格利益的内容。首先,商业信用可用作银行贷款的担保替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36条第2款规定:“经商业银行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可以不提供担保。”由此可见,一家信用良好的商家较信用不好的商家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而这多出的支持资金所带来的收益即是信用的经济利益或曰财产价值的体现。其次,商业信用可被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来使用,即作为商家信誉的主要组成部份,商家可通过如特许经营,使用权许可等方式将其商号中凝结的信用财产利益兑现。再次,商业信用一旦遭到破坏,其受到的惩罚一定会体现在经济利益的减损甚至灭失。

既然商业信用具有如此重要的财产利益,那么作为信用载体的商家或企业建立自己的信用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诚如经济学家张维迎在《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一文中指出的商家或企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后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信用。

第一, 企业必须有真正的所有者。企业的真正剩余价值是它的信誉价值,企业的所有者就是企业的信誉价值的索取者。如果没有真正的个人所有者,就不会有人有积极性维护企业的信誉,企业就不可能讲信誉。

第二, 企业必须能被交易,或者说,企业的所有权必须能有偿转让。所有者是否有积极性维护企业的信誉,很大程度是依赖于企业的所有权是否能有偿转让。

第三, 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必须自由。如果进入和退出没有自由,不讲信誉的企业不能被有信誉的企业所淘汰,新的企业不能自由进入,就会形成垄断。企业一旦形成垄断或近乎垄断的地位,就可以靠垄断带来的租金生存,无须在乎消费者的评价,自然就没有必要讲信誉了。

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企业普遍不讲信誉。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没有真正的剩余价值索取者;企业的无形资产不能交易,即使有交易,也没有真正的受益人

《论信用权》,载《法学》2001年第1期,第44页。

⑨王进昌、陈清泰:《不讲信用已导致巨大社会成本支出》,载人民网,中国新闻社2002年9月19日。

⑩陈洪隽:《权威论坛: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回顾与问题》,载人民网,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9月28日。

参考文献:[1]李凌燕:《消费信用法律研究》,法律出版2000年版。

上一篇:电建监理公司副经理述职述廉报告(电源建设监... 下一篇:现场作文竞赛获一等奖作文:窗里窗外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