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实训课程的改革

时间:2022-10-22 08:13:33

试论实训课程的改革

摘要:针对现今实训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种“双轨反馈”的教学机制,形成较完善的反馈链,充分体现以学生的主体,教师为辅助,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关键词:实训 双轨反馈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160-01

现今,实训课程的重要性在停息化教学中的地位已不言而喻。它能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实训课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内实训,即实验课。一般安排在理论课后,如2节理论2节实验,帮助学生快速消化知识;另一种则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在学期末选定一个集中的时间进行训练,也称为整周实训,它是检验学生在一学期以来的整体学习情况。

实训课程授课标准一般比较规范,“工学结合”[2],有明确的实训目标,也有详细的实训大纲,大多采用项目教学法来进行授课,并将实际的项目划分为子项目进行练习,希望能通过这种强化的上机操作达到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然而,在实践中这样的实训课程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基础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而实训课程事先已经定好了目标和要求,大多教师也是按照事先定制好的实训内容去授课,这会造成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该要求,这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调整实训内容。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种“双轨反馈”教学模式来改善实训教学中的问题。

1 基本概念

所谓“双轨反馈”法就是加强实训课程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加强反馈的收集,“以实用为归”[1],改变教师在实训授课中存在的片面性,从而能做到因材施教,各有所学。

2 基本理念

“双轨反馈”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和特点分别如下。

本教学模式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教师的教学轨迹线;另一条是学生的学习轨迹线,称为“双轨”,有如铁路轨道般,坚实而稳固。在此模式中,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强调真正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以引导、演示、辅助为主,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贯彻“多看多练多想”学习理念,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双轨反馈”模式(如图1)的教学活动的分解如下。

2.1 “演”与“看”

教师的“演”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根据动漫教学的特点,通过动作表演(或让学生现场表演)或放映优秀作品,展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则仔细观看思考,注意细节。

2.2 “教”与“学”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了解学生在观看后的反馈信息,开始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关键知识点教学,解答学生观看思考时所产生的疑惑。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互,检查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3 “巡”与“练”

此后,便开始让学生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适度调整练习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理解上较模糊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练习。学生在自由练习时,教师开始巡查解惑,同时收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并迅速予以集中讲解,及时让学生消化。

2.4 “聊”与“拓”

这部分主要体现在课后,教师根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获取的反馈信息,安排学生的课后的“拓展内容”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可通过各种信息平台如:QQ、手机等进行指导,通过交流指导,可得出学生在练习拓展内容的反馈信息。

2.5 “引”与“训”

这部分主要是指教师在学期末,根据课程安排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训项目。教师根据平时获取的所有反馈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将知识点进行整合,融会贯通,达到强化技能的目的。

“双轨反馈”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强调了师生的互动行为,教师收集到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对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度调节练习内容,强化学生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具体实施及要点

该教学模式在实施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体现实训课程的特点,学生要多练、多想才能提高操作水平。

3.2 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

教师在授课过程注意将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及时的处理,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有针对性的调整实训内容。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因材施教,适度的降低学习难度,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加大实训的难度。

4 教学效果

笔者运用“双轨反馈”教学模式在一个班中进行了试点,并在学期末对全班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97.8%的学生支持到该方法的运用,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5 结语

“双轨反馈”教学模式,符合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动漫专业)教学的特点,它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强调了师生的互动行为,教师收集到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对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度调节练习内容,强化学生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贺定修,杨洋,朱彩莲,等.高职实训课程建设[J].衡阳师范学院,2009.

[2] 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06(18):34-36.

上一篇:美学在设计艺术品中的体现 下一篇:高校班级建设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