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学生“三质”失衡现象的分析与探讨

时间:2022-10-22 06:50:27

对当前中学生“三质”失衡现象的分析与探讨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面对中学生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三者发展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如何从根本上找到处理解决的途经?本文提出在不断改革完善应试教育的同时,着力完善应试教育机制,树立健康第一理念,不断改革德育教育模式,以此谋求中学生的“三质”发展的良性平衡。

关键词:中学生;三质失衡;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24-03

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健康素质是广大中学生最基本素质的体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在校中学生一直长期存在着重视智育、轻视道德教育、忽视体育健康的弊端。早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主席就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一论断指出了德、智、体并重的极端重要性,成为建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系列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亘古为有的成就,同时,为应对着应试教育的弊端,业内专家学者提出并推行素质教育。但不可回避的是,在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机制下,压抑学生创造性与个性发展的应试教育一直“固若金汤”,素质教育进展缓慢,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素质教育仅仅停留在浅尝辄止的表面现象,由此带来了“三质”失衡现象。怎样搞好素质教育融入应试教育,如何提高思想品德素质,让中学生培养保持强健的体魄,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迫在眉睫的重任。

一、当前中学生“三质”失衡现象管窥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竞争激烈化的时代背景下,广大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分析把握好中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对完善改进中学生的德智体教育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高考分数成为唯一目标

应试教育具有公平公正的竞争特点,但在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这种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以分数论成败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高校自主招生要靠分数当家,学校评选三好学生要以分数为主,教师评先树优要参考升学业绩,甚至学校名次排定还离不开分数。这种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切靠分数挂帅的极端做法,使得学生不得不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升学考试中,长此以往造成了从学生家长、到在杜学校直至学生本人将分数视为压倒一切的追求目标,由此导致了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在校中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的弊端。

2、德育虚化影响价值取向

时下的中学生,处在国门洞开、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面对形形的文化冲击,有的学生出现盲从临摹西方文化,过分张扬个体、忽视尊重国家、集体、社会的公共利益,绝大多数学生在考大学、考名校和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富的诱导下,把日后的就业待遇、工作条件视为最大追求目标。做人先立德,学生贵有行为标准,德育使教育的核心,其核心是建立价值体系。古今中外,成大器者,均要靠立德在先。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决定着他的境界,多年来沿袭的应试教育体制,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而且影响了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不同程度地造成道德教育的虚化。主要表现在:一个学生品德可以不高尚,学习成绩却不能低下;只要成绩高,百丑可以了,千好万好,考不好就完了。这些现象无疑表明,德育在学生的升学中作用微微。

3、忽视体育学生体质下降

不可否认,中学生当前的饮食生活水平和营养状况在不断提高,而与体质体能缺不成正比。虽然每周有设置的体育课,但那集体操、单杠、双杠、篮球等科目过于机械单一。以笔者所经历的初中、高中班级为例,初中、高中同学的近视率分别是70%和90%。为了升学率竞争排名,学生整日泡在作业题海中,即便是星期天或假日,从学校到班级到学生,也争相效尤地投入到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学习。学生长日猫在教室,体育锻炼时间却越来越少,不能保证正常的休息,沉重的学习压力,过早地剥夺了学生应有的快乐少年。紧张、疲惫、厌烦、焦躁、忧心等等周而复始,不同程度地造成学生的心理畸形,更甚者诱发心理、精神等疾病。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压力,不难发现,在学生体质下降的背后,有一根无形的操纵杆在指挥舞动,这就是应试教育制度。

二、中学生“三质”失衡原因剖析

1、高分数催生畸形学习

造成“三质”失衡的主因是应试教育机制。学校、家长、学生一味地追求高分数,导致了学生学习中的厚此薄彼,如此急功近利的行为,在高中阶段表现尤为严重。“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升学率才是硬道理,思想品德是软功,学生体质不是考硬指标。在这种指导思想得驱使下,学生整天、整学期、整年被泡进题海,拘泥于固定僵化的考题模式,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开启,更谈不上培育发挥创新意识。如果说当今学生的为报国而读书的政治责任感不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敢于担当的意识淡化,其根本原因在此。

2、德育方式简单机械

探寻中学生的德育素质不高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视之于轻的主观原因,也有失之于软的客观教育操作,还有苍白简单的家教根源。从行为习惯到是非标准,从思想境界高低,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无不是体现中学生思想品德的 “窗口”。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第一课来自家庭,来自家长的言传身教与以身示范。很多学生家长,认识不到德育家庭第一课的重要性,不注重家风的营造,不能位孩子作出表率,简单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其过分的娇惯纵容,忽视了子女的品德培养和心理引导,形成了孩子的任性、自私、脆弱。小学阶段简单、机械的思品课,不能铺垫中学生德育的根基。初高中阶段繁重的作业考试,挤占了中学生德育教育应有的 “宽松”环境和感情体验,当分数成为主宰,当德育成为点缀,中学生的德育素质势必出现滑坡。

3、体育功能严重缺位

学生没有健康的肌体,一切理想都无从谈起。多年来,广大中学生的体质体能以及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根本在于体育没有被还原到应有的位置,在于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学起来不要的延续。进入高中阶段,中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个怪现象,明明人人喜欢课外放松,却又不喜欢体育课,一言以蔽之,还是怕上体育课耽误了学习,所以还是有很多学生因在上体育课的间隙背诵、默读而被老师表扬。再者,即便是上体育课,也是常年不变的老模式,学校体育不受重视,体育经费缺少保障,体育器材设施不足等等,激发不起学生锻炼的兴趣,达不到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提高学生健康身体之目的。

三、实现中学生“三质”平衡的举措

1、素质教育软功做硬

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现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素质教育进行位移,对素质教育实行软功做硬。深化教改与课改是当务之急。要站在教育兴国培养21世纪尖端人才的高度,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重解放出来,对长期制约中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应试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素质教育机制和运行机制,制定科学的中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根本上改革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确保中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落实到位。在课程改革中,将思想政治纳入必修课和高考科目,从根本上转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观点把握轻觉悟提高的倾向,确保中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三位一体形成合力

对中学生开展进行德育教育,家庭、学校、课堂任何一方的作用不可替代,三位缺一不可,此乃“先成人,后成才”的必由之路。一是学生家长,要从带好头、做表率、正家风开始,定期与老师、学校沟通,及时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出现的一些苗头性问题,要三方配合,及早介入解决。班级老师和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关键,必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利用课堂延伸教育,使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平台。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准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校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负面情绪、心理、思想。作为学校,应根据各自的不同状况,适时建立起实施中学德育的思想教育平台和阵地,利用普遍成立的家长委员会、法制副校长、爱国教育基地等,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切实让德育工作落地生根,形成良好的健康循环模式。只有三方形成合力,方式方法得当,才能培育出广大中学生谦虚、真诚、利他 健康、智慧、志向、不思淫等优秀思想品质。

3、学生健康压倒一切

一是丰富中学生的体育课,学校从加大体育设施、保障体育训练经费、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素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着手,在开足课时的同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让体育课形式丰富,内容多彩,与社区、学校、社会团体联手,举办规模不等的体育比赛,真正让体育课成为光大学生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交流互动、调节心态的载体。二是讲究体育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户外训练方法的多样性相结合,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四、结论与建议

1、改革和完善应试教育体制,走出学生智育目标狭隘化,为广大中学生身心减负,从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进行大刀阔斧和与时俱进的改革。

2、身体素质是发展其他素质的基础,学校要正确处理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以国家 “阳光体育”活动为载体,吸引更多的中学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结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价值取向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开展德育教育要体现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机制,不断丰富德育教育内容,从根本上解决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 海.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171-172

[2] 程 鹏.浅析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体育博览,2011(19):176

上一篇:试论幼儿教育中的软暴力现象 下一篇:探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