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地区奶牛主要疫病流行情况调查

时间:2022-10-22 05:52:00

新疆昌吉地区奶牛主要疫病流行情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S851.3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0)07-0021-02

昌吉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北部与蒙古国交界,从东、西、北三面环抱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为多民族聚集地区,有长期从事家畜饲养的经验。2009年奶牛饲养量已达17.2万头,奶产量55.18万t,有5家现代乳品加工企业,奶牛养殖到奶加工的奶产业链已延伸到全疆。为了摸清奶牛主要疫病流行动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建立奶牛疫病综合防治体系,2003~2008年,对昌吉地区7个县市及1个区的奶牛场、奶牛养殖小区和奶牛养殖户饲养的奶牛,应用皮内变态反应和血清学试验,进行了奶牛结核、布氏杆菌病及口蹄疫免疫效果调查。现将其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被检牛血清来自昌吉地区7个县市和1个区的奶牛场、奶牛养殖小区和奶牛养殖户。

1.1.2诊断液牛提纯结核菌素由黑龙江生物制品一厂生产;布鲁氏杆菌虎红凝集抗原、试管凝集诊断抗原由黑龙江生物制品厂生产;标准阳性、阴性血清由中监所提供;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诊断试剂盒,正向间接血凝抗原、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由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提供。

1.2方法

检验和判定均按照农业部《动物检疫操作规程》。

1.2.1结核牛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

1.2.2布氏杆菌病应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先对各份血清进行筛查,然后对阳性和可疑血清再采用试管凝集试验进一步确诊。

1.3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监测

用液相阻断ELISA与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方法由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诊断中心提供。

2 结果

2.1结核病

由表1可见,2003~2008年检疫牛结核病

126 696头,其中阳性牛892头,阳性率0.70%;检疫牛布氏杆菌病122 021头,其中阳性牛665头,阳性率0.54%。

2.2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

2005~2007年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分别检测牛血清1 982份、1 378份、3 227份,免疫合格率分别是75.33%、77.21%、74.19%;2008年用液相阻断ELISA试验检测牛血清7 208份,免疫合格率为85.16%。

3分析与讨论

(1)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是奶牛疾病重点防制对象,每年进行定期检测。昌吉州牛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疫情调查资料显示,1991~2001年间“两病”阳性率基本控制在1%以下,但当时奶业尚未起步,调查对象主要以黄牛为主。阳性率高的主要集中在2003~2005年,结核病阳性率分别是2.05%、0.80%、0.97%;布氏杆菌病阳性率分别是1.37%、0.74%、0.72%。这种现象与奶业快速发展,奶牛数量巨增而疏于严格检测和净化有关。

结核病流行调查显示奶牛结核病疫点较集中,如某县一个乡的两个养殖户(50头和46头),阳性牛分别为43头和35头,阳性率分别是86%和76%,占当年全县阳性牛总数189头的41%。阳性牛传染性强,若不及时捕杀,第2年阳性牛数就会成倍增加。同时还发现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存在着非特异性和假阳性高的特点,建议尽快研发出敏感且操作简便的牛结核病检测方法。布氏杆菌病流行调查显示奶牛散养户阳性数高于规模场和小型养殖场,是因为规模场具备专业的饲养管理模式和较高专业素养的饲养管理人员,能有效地减少该病的发生。阳性牛多来自外购奶牛,说明农牧民在购进奶牛这个环节中没有进行布氏杆菌病检疫,缺乏对此病的认知,也反映了主管部门在宣传及检疫方面存在不到位和空白点。

2008年与2003年相比“两病”疫情总体下降,结核病阳性率由2.05%降至0.52%;布氏杆菌病阳性率由1.37%降至0.28%。是由于坚持自繁自育、冷冻改良和强化免疫、对检出阳性病牛及时淘汰等综合防控措施的结果。

(2)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监测结果显示液相阻断ELISA试验比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出抗体免疫合格率高,但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成本低、操作简便,检出抗体阳性率持相当水平,适宜基层大面积检测免疫后抗体水平变化。而液相阻断ELISA试验虽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试剂盒价格高,地市级以上单位可以用于免疫效果即抗体消长规律的检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强化免疫工作、提高免疫密度、对奶牛口蹄疫免疫使用一年3次的免疫程序是预防控制该病的主要途径。胡峻等对昌吉地区个别规模牛场不同时期口蹄疫免疫效果抽查,免疫奶牛4个月,免疫完全保护在70.00%~83.33%(液相阻断ELISA);超过4个月,免疫完全保护只有53.33%(液相阻断ELISA),提出奶牛4个月为一个免疫期的结论。

4建立奶牛疫病综合防治体系

(1)加强奶牛疫病防治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开展综合防治措施。对口蹄疫实施强制免疫,建立免疫抗体水平监测评价机制,提高免疫效果,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布氏杆菌病要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制度,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建立奶牛疫病防治考核奖惩制度,切实将口蹄疫等奶牛疫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轨道,真正构建起奶牛疫病防治工作的责任体系。

(2)建立与完善奶牛疫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昌吉州自2002年开展“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年活动”以来,在全州范围建立了州、县市、乡镇、村四级动物防疫网络,村村设立了村级防疫员,州、县、市站技术人员承担了奶牛疫病防治的所有技术工作,出台了《昌吉州村级防疫员管理办法》、《昌吉州养殖小区兽医卫生管理办法》、《奶牛健康证发放办法》等管理办法和一系列技术规范,为技术体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3)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农业部《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奶牛饲养、交易场所及奶站核发《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对奶站和奶牛饲养场工作人员每年要进行健康体检,合格方可上岗。

(4)根据“GB/T 18645―2002”、“GB/T 18646―2002”和农业部关于《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牛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及《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结合昌吉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昌吉州奶牛主要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强化奶牛口蹄疫疫情监测和“两病”检疫,阳性牛及时淘汰扑杀,逐步净化牛群。各级政府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扑杀补助。

(5)开展了奶牛健康证准入制度。明确规定奶牛无健康证的,不得出具“动物产地检疫证明”,牛奶不准出售,病牛不准上市交易。推动“两病”检疫净化进程,整体提高了我州奶牛疫病监测水平和步伐。

(6)加大对奶牛疫病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的宣传力度,增加基层防疫设施的投入,发挥多部门对奶牛重大疫病及人畜共患病的协同管理作用。

上一篇:湖北竹溪实现生猪产值2亿余元 下一篇:珍珠鸡白痢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