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中学习者认知风格因素探讨

时间:2022-10-22 05:42:36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中学习者认知风格因素探讨

摘要:心理学相关理论认为,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差异会影响学习效果,这一点在当前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考虑不足。本文从认知风格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了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中学习者认知风格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及相关策略。

关键词:认知风格 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或其他教学组织及管理人员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究,从而获得最终结果。它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中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大容量填鸭式教学,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性而言的。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但是,同传统的学习方式一样,研究性学习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也并非完美无缺,这种看似先进的学习方式,也会由于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而出现各种需要面对的问题,学习者认知风格的不同便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二、认知风格理论

学习者在学习时间、地点、教材、师资等条件相仿的情况下,学习效果却可能不一致,甚至相差甚远,究其原因,认知风格是最重要的个体差异因素之一。

认知风格理论被认为是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时出现的偏好型的、习惯性的方式。是个体在理解、储存、转换和利用信息过程中所偏好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方式。国外对学习风格研究有影响力的有美国圣约翰大学的邓恩夫妇(Dunn.R.&Dunn,K.)、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科尔布(Kolb,D.A.)和卡里(Curry,L.)的洋葱模型。之后斯腾伯格(Stemberg,R.J.)和格里戈伦克(Grigorenko,E.L.)把认知风格划分为三类:以认知为中心的风格、以人格为中心的风格和以活动为中心的风格;赖丁和雷纳对学习风格模型又划分为基于学习过程的风格模型、基于学习定向的风格模型、基于教学偏好的风格模型和基于认知技能发展的风格模型;科菲尔德等人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学习风格统一体(continuum)――“学习风格族”。目的是实现“赋予那些表面上看似分离的学习模型以某种秩序”。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认知风格概念的使用上存在差异,如有人认为是一种过程,有人认为是一种结构,但是,总体的认识是,学习风格反映的是学习者对外界信息刺激的感知、思维、记忆和理解问题的方式和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迄今为止,对认知风格的分类大致有:扫描型与聚焦型、序列型与整体型、冲动型与思考型、发散型与聚合型等,这其中研究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这一组认知风格,它构成了认知风格的理论框架。可以说:是认知风格的核心。

三、学习者认知风格与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作为学习者主要个性特征的认知风格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学设计者不能忽视它的存在。要具备心理分析、行为观察的知识和能力,善于了解不同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熟悉其学习习惯,考察各种教学策略与不同学习风格的适应程度,创设适应每个学习者特点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以适宜的速度、合适的方式,通过与教师的共同努力达到一个确定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重视研究性学习中个体认知风格对教学设计造成的影响。从如下角度,考虑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诸多方面:

(一)研究性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者因素设计

以往的研究性学习常常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态度、要求和期望值相当,忽略了认知风格的客观存在,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如场依存性的学习者就很难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场独立性的学习者则乐在其中。学生的发展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研究性学习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样则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有搜集、加工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有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交往与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学习者改变以往接受知识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然而认知风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组织和信息加工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制定就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风格和个性心理特征等。

(二)研究性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环境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要求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而个体在信息加工时存在差异,因而研究性学习环境在构建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这种差异,考虑教学对象会怎么学习,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对场独立性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大自由空间而对场依存性的学生则需要给予较多的帮助,在此基础上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三)研究性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活动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要求课题选择及实施过程自主性,开展自主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搜集、处理信息并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情感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然而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体现不同的参与程度与接受程度,场独立性的学习者学习上能做到要求自我决定,愿意个人独立钻研。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学科进行学习。而场依存性的学习者则体现出喜欢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学习时往往需要借助外在参照又难以利用先验知识来重建信息。因此,自主性与探究性活动的开展对这类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他们有时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状态。

(四)研究性教学设计中学习情境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进行过程中的情景创设可以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去体会和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实践表明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学习者对研究性学习中情景创设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场依存性的学习者比较喜好所创设的客观探究的情景而对创设的智力情景完成的时间要长,而场独立性的学习者很少喜欢客观探究的情景,相对却更加倾向于所创设的智力情景。其中客观探究的情景表现为各种实验情景、直观现实情景、自然和社会情景等,而智力情景则更多地包括各种问题情景、设置障碍并要求学习者排除障碍的情景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多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符合学生的最佳发展状态,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全方位地参与进来,从而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五)研究性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媒体的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为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及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多种媒体材料及硬件设备设施的创建保证了教学的最优化获取。同时,媒体类型的多样化使得各类媒体体现出自身的不同特性,其中非线性超媒体和网络交互学习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实践表明,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对媒体的接受和感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学习者对超媒体学习系统中的线性和非线性就表现出了不同的喜好。结果表明场独立性学习者比场依存性学习者更为喜欢非线性学习方式,同时花费时间也较少。因而,在研究性学习媒体选取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认知风格的影响。

综上所述,每个学习者的认知风格都是各有长短,对其学习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通常这种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与认知风格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匹配策略;二是针对认知风格中的短处或劣势采取有意识的适配策略。匹配策略对知识的获得直接有利,它能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但无法弥补学习方式上的欠缺。而有意识的适配策略在一开始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的获得,表现为学习速度慢、学得少,学生难以理解学习内容,但它的特殊功效是能弥补学习方式上的欠缺,使学生心理机能的各方面均得到发展。”基于认知风格的教学设计则要设法发挥其优势和长处,同时弥补学生在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等方面存在的劣势和不足。

上一篇: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方式新探 下一篇:重点中学高一新生适应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