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胜奎之京剧《三国志》考论

时间:2022-10-22 04:24:40

卢胜奎之京剧《三国志》考论

摘要:卢胜奎的京剧三国志》盛演一时,脍炙人口,但是有关其连台本戏的两个问题,即这部戏的排演时间以及该剧与宫廷大戏《鼎峙春秋》有无关系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拟对以上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考证论析,以期得出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

关键词:戏曲艺术;卢胜奎;京剧;《三国志》;戏曲创作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卢胜奎(1822-1889),京剧演员与剧作家,外号“卢台子”;籍贯不详,一说安徽人,一说江西人。出身于仕宦家庭,科举考试不第而流落北京,因喜爱戏曲常去戏园看戏,后入梨园行演戏,程长庚赏识其才华而吸收其入三庆班。徐慕云《中国戏剧史》:“当程(长庚)主三庆班时,又有编剧名手卢胜奎者(一称卢台子),艺术精深,学识丰富,尝手编全本《三国志》、《全本列国志》等。轰动京畿,脍炙人口……有时仅一《三国志》能连演半年之久,而座不稍衰。” ①由此可知《三国志》曾盛演一时,但有关这部连台本戏的两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兹对其分别予以讨论。

一、《三国志》排演于何时

周贻白先生的《中国戏曲剧目初探》中说“道、咸间三庆班曾排全部《三国志》”,且这个全部的《三国志》是依据内廷大戏《鼎峙春秋》改编的。我们知道卢胜奎的生年是道光二年(1822),道、咸间已经三十岁左右,按照常理显然是有能力编排《三国志》的,因此卢氏在道、咸年间写出并排演《三国志》是有可能的。但除了周贻白的《中国戏曲剧目初探》中有此说法外,并没有发现别的史料与此说相印证。而且,周贻白在《〈鼎峙春秋〉与旧有传奇》一文中指出:“《鼎峙春秋》因系内廷秘本之故,似未流传外间。且以二百四十出之大戏,民间亦无此魄力作全部之演唱。……今日皮黄剧舞台常演之剧,如《汉阳院》、《长坂坡》、《群英会》、《华容道》、《取南郡》等,似即从此中拆出,但其词句排场,俱与《鼎峙春秋》无涉。”这种前后有些矛盾的说法让我们更加肯定周所谓道、咸间三庆班排演《三国志》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又或应该存在两种三庆班所排的全部《三国志》,然而根据现有资料来看这种可能性也不大:王芷章的《中国京剧编年史》以编年的形式,从1790年三庆徽班在北京成立起,至1919年“五四”时期的京剧改良运动止,逐年记述了我国京剧在130年间发展演变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名演员的艺术活动。而卢胜奎名字在戏班最早出现的记载见于同治十一年(1872)的一部《精忠庙花名册底簿》,且全部《三国志》的演出情况记载都见于光绪初年,所以,不管道、咸年间,三庆班是否排演过一种全部的《三国志》,应该可以确定都与卢胜奎无关。

那么卢胜奎的《三国志》又排演于何时呢?同治年间,四喜、春台两大班曾竞排本戏,四喜有《雁门关》、《德政坊》等,春台则有《混元盒》、《五花洞》等,按照常理,实力雄厚且资格最老的三庆班也不会甘于人后,笔者曾见到施正泉《连台本戏在上海》一文中说:“同治初,北京上演全部《三国志》,共三十六本,程长庚饰鲁肃,徐小香饰周瑜,卢胜奎饰孔明,他们三人当时都被称为一绝。”只是不知其说源自何处,这大概也是作者的一种推测。如果同治初年三庆班就上演了全部的《三国志》,那么同治朝虽然短暂,但也有十三年,何以喜爱京剧的人对这么有名的本戏都没有记载呢?这是令人费解的。那么即使在同治年间三庆班就已经排出了全部《三国志》,也应该是同治末年的事了。综上,我们认为卢胜奎的《三国志》最早当排演于同治末年,而最精彩的演出是在光绪初年,也就是程长庚去世之前的那几年,程长庚去世后,势必影响到演出效果,且三十六本的三国戏还是有些偏长,因此后来舞台上常演的也就是《三国志》本戏中的精彩本子(如《赤壁鏖兵》共八本)和折子戏了。

二、《三国志》与《鼎峙春秋》的关系

《鼎峙春秋》是戏曲史上对以往三国戏的首次剪裁整理之作,虽有内容芜杂、情节拖沓等不足,但它以宏观视角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对三国戏的首次整合是功不可没的。那么三庆班卢胜奎编演的《三国志》与其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戏曲史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一是认为卢胜奎《三国志》直接翻改自《鼎峙春秋》,以齐如山为代表。他在《京剧之变迁》说:“全本《三国演义》,乃乾隆年间庄恪亲王奉旨所编,名《鼎峙春秋》,……曾演于圆明园。后经卢胜奎手,改为皮黄,由三庆班排演出来,角色之齐整,无以复加。”景孤血《京剧谈往录》也说:“三庆班的《三国志》和《鼎盛春秋》,本来都是昆曲(兼有弋腔)。《三国志》即是宫廷的《鼎峙春秋》。二剧都是由卢胜奎翻作皮簧。”二是认为卢氏《三国志》与《鼎峙春秋》无关,而是直接根据《三国演义编成》,以王芷章为代表,“三庆班的《三国志》系根据演义编成,与《鼎峙春秋》无关”(《中国京剧编年史》)周贻白说:“《鼎峙春秋》因系内廷秘本之故,似未流传外间。且以二百四十出之大戏,民间亦无此魄力作全部之演唱。……直至程长庚掌三庆部,班中有里子老生卢胜奎者,本为旗下长工,颇谙文墨,因当时轴子戏(即连台长本)盛行,遂取材于《第一才子书》,编成《三国志》三十六本,……今日皮黄剧舞台常演之剧,如《汉阳院》、《长坂坡》、《群英会》、《华容道》、《取南郡》等,似即从此中拆出,但其词句排场,俱与《鼎峙春秋》无涉。”焦菊隐也持这种观点,他介绍卢胜奎时说卢“是名剧《三国演义》的作者,该剧取材于罗贯中同名小说,今天已被分成一系列的单出小戏”。(《焦菊隐戏剧散论》)三是认为卢胜奎的《三国志》在《鼎峙春秋》基础上,参考《三国演义》和其他剧种的三国戏编纂而成。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中介绍卢胜奎的剧作《三国志》“虽都是从旧本所翻,但也都赋予剧本崭新的结构和关目,适合舞台搬演,受到了广泛欢迎,盛行至今。”三庆班的名剧《三国志》的改编,也曾参考清宫的承应戏《鼎峙春秋》。据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鼎峙春秋》在清廷的最后一次演出是“自道光二十七年九月二日演起,至二十九年四月初八日演至二十段,未终场即辍,后未再演。”(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那么从道光二十九年到同治末年,这中间相隔有二十五、六年之久,我们姑且把时间的因素放在一边,道光时期,还没有传外边戏班到宫廷承差的惯例,正如周所说作为内廷秘本的《鼎峙春秋》流传民间的可能性极小。另外,我们比较一下《鼎峙春秋》和卢胜奎所编排的同情节的三国戏,也可以看出卢氏的《三国志》实在是与《鼎峙春秋》无关的经典剧作。

吴焘《梨园旧话》载:“余尝与之(卢胜奎)闲谈,卢谓余曰,《三国演义》一书,固小说家言,吾尝取陈志校核之,虽不无增饰装点,而相合处颇多。伶人有此谈论,亦颇难能可贵矣。”由此也可见卢胜奎不仅熟读《三国演义》,且对陈寿的《三国志》也很熟悉,这就为编排连台本戏《三国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虽然他说《三国演义》为小说家言,但作为有着舞台经验的艺人,他知道怎样赢得观众取得好的演出效果,所以他编排京剧,从情节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借鉴或参考了《三国演义》。

我们以《鼎峙春秋》(简称“春秋本”)和《京剧汇编》(简称“京本”,此剧基本上保留了卢胜奎剧作的原貌)中的同名剧目《马跳檀溪》为例,可以看出卢胜奎的《三国志》没有借鉴这部宫廷大戏,而主要是在《三国演义》基础上排演而成的。我们只把两个本子襄阳会部分与《三国演义》做对照,也可以看出“春秋本”与“京本”不同之处:

从上表所列可以看出:1.“春秋本”的故事单元简单,而“京本”的情节则比较丰富。2.两个本子都与《三国演义》有联系,但对有些情节取舍和处理不同,如“春秋本”细写了蔡瑁与蒯越定计,而京本略去;“京本”在刘备赴宴前写了孙乾、关羽和张飞的态度,“春秋本”却对此不予交代。3.两个本子都有不见于《演义》的部分,如“春秋本”的赵云分别去东、南、北门寻找刘备,并与各门守将对话,“京本”则虚构了吉成这一人物,让他刺杀刘备,春秋本还在戏的结尾让赵云也马跳檀溪。两个本子所选取的情节单元和对故事人物的处理孰优孰劣姑且不论,我们可以看到两者虽都与《三国演义》有关,但二者在对戏曲结构、情节处理上都不同。

遗憾的是卢胜奎的《三国志》原作没有刻印,我们已经无法见到这部京剧史上的杰作的原貌,但幸运的是其义子萧长华将其中最精彩的《赤壁鏖兵》八本戏,加工润色,于1957年石印成书,1958年收入《萧长华演出剧本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卢胜奎原作的神采。《三国志》中其他本戏,则经一代代演员精心打磨,仍在舞台上演出,其剧本大多收录于《京剧汇编》第八十四与九十七集以及各种‘戏考’中。而《京剧丛刊》本所收《群英会》至《烧战船》四本以及《激权激瑜》,则经过了较大修改,与原则距离渐行渐远。

上一篇:宋诗话中“格”的复杂意蕴及其诗学意义 下一篇:Hedgehog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