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时间:2022-10-22 04:00:37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摘 要: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灵活运用知识展开探索、主动发现的创新型人才。渗透创新教育这是新形势下重要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宽广的空间内展开有深度与广度的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以及真正的探索者与发现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能力;问题;质疑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 学生只有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才能为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可以说,未来社会的竞争在于创新型人才。语文学科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各学科教学以高考为指挥棒,考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且只重视学生对考点知识的熟记,而忽略了运用,创新意识薄弱。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顺应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一)偏重工具性,有失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者,五千年中华灿烂文化的传承重任很大一部分就在语文教学的身上。但语文教学不是历史教学,不是将名家、名作以及前人对名家名作的理解简单地灌输给学生,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某个知识点而对之不加以思考。如果教师仅仅按照教参或者标准答案来讲授,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那么,学生也只能在旧框架内因循守旧、徘徊不前。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都失去了反省革新能力,那么这个民族将必然会止步不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早已超越了汉字、生词、语法的语文工具性教学目标,人文性的培养目标要远远重于工具性目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中语文教育没有工具性属性,某些文学知识还是要进一步学习并加以牢记。

(二)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w地位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仍然绝对主导着教学的进行,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不足,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老师讲课、学生听讲、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考试,这种由分数决定一切的教学模式。这样对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几乎没有效果,除非是对文学、语文本身就很感兴趣的同学,否则一般的同学只能将语文当做一门待完成的学习任务,按照教师要求掌握知识点,考试取得满意的分数。教师中心主义在语文教学中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学生对于语文兴趣不足、参与度不够,更难以谈得上语文创新。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力得到激发。下面对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一)质疑问难,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巴尔扎克说过:问号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自主地发现更多的问题,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提问,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更多的话语权与提问权,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让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与教师,而是能够在自身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不同见解,提出不同的观点,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的突发事件,在刘兰芝被遣回家后不久焦仲卿必会接她回家,二人相守。有学生赞成,也有不少学生反对。赞成的学生说焦仲卿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必不会负了刘兰芝。而反对的学生则提出:焦仲卿对于母亲对刘兰芝的种种挑剔,只能长跪告母,而当母亲大怒时,他并没有反抗,而是“府吏默无声,举言谓新妇”。这样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下,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认识到在封建家长制下焦仲卿对母亲的反抗、对爱情的追求是薄弱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如此教学不再是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而是学生能够展开独立而自主的学习,能够形成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在充分的交流中达成共识,深化理解。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与时俱进,大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所谓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老师以教材为模版,以教师为中心,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在学生有不懂的问题的时候给以及时的解答。这样的传统教育,知识面只局限于教科书,所有的练习都有参考答案或者以老师的答案为标准答案,对于习题的练习也是分类型,一个类型的题有一个类型的答题模式。这样的教学观念自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性的发展。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打破这样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授课时,可以在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传播有关于高中语文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提供基本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为学生创设一个大的语文学习环境,给学生创新思考的空间。例如在讲解《勾践灭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勾践不选择卧薪尝胆,会有怎样的结果。也可以让学生描述他们心中勾践卧薪尝胆时的心理活动等等。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学生的现实水平,依托语文学科特色,讲究教法学法技巧,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氛围、宽松的环境,创设实践的平台,以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从而造就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松格.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课外语文,2012(16).

[2]刘娥.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4).

[3]晁悦岭.优化教学措施提高创新能力[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4).

作者简介:

张永港,(1974.04―),男,籍贯: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最高学历:本科,职称:中一,研究方向 :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让识字教学美丽绽放 下一篇:关于校园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