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课堂重建

时间:2022-10-22 02:36:38

浅析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课堂重建

摘要:课堂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也是教师和学生主要的生活空间。重建课堂教学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应有的价值取向,重新审视传统课堂教学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澄清思想,消除认识偏差,进而明晰课堂教学重建的思路。关注并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本文在此基础上,浅析新课程有效学的课堂重建的实践与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教学;课堂重建;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实施向纵深推进,人们对新课程实施的目光越来越聚焦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关注并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我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着力于课程文化的创新,因此必然提出重建课堂教学的要求。这种重建是基于新课程理念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创新,是基于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变革。从实质上讲,教学改革在推进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属于学校办学资源问题。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科学配置学校资源能有效化解教学改革中的诸多问题。几年来,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也还存在诸多困惑。回顾这一历程,总结成功经验,理清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是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课堂重建明确师生的主体间性

教学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殊教育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教师每时每刻都面对复杂而多变的事件,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智慧潜能,进行有创意的工作;学生每时每刻都面对着各种信息的刺激,需要疏理自己的原有经验,寻找有效的生长,建构具有个性的意义世界。因此,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两个主体,互为主体,表现出教学对象的主体间性,是教学实践活动固有的性质所决定的。但是长期以来,教学实践却成了“无人”的程序性劳动,教师面对权威的教材而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学生则成了被动吸收的机器,教学走上“无人”的物流轨道。“主体失落”的教学已失去了教学的本义。

教师主体间性的回归首先在于他是课程的自主开发者,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体验、把课程当作特殊教学情境中的事件,为教师运用自身的创造性来编织有意义的课堂、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提供了条件;还在于他是反思和探究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他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及自身对教学的新认识,反思教学行为,在研究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进行调整,变革教学过程,寻求富有艺术个性的教学创意;更在于他掌握着自身的专业发展命运,他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整体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他有权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学生主体的回归需要课堂正视学生的多元化,认同学生的多元差异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只有当学生个体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佳发展的时候,我们才能说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是平等的;二是需要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体验中发现自我,在感受现实生活意义的同时建构新的意义世界,只有教学内容与学生不断发展的经验结合时,教学才有意义,学生才处于中心;三是需要教学建构起适应学生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融入其主体性,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课程理念才能见诸现实,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进入教学中心搭建了平台。

二、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课堂重建注重教学行为的转化

新课程明确提出“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服务”的核心理念,它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价值,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把这种新理念转化为广大教师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师生获得共同的成长与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掌握大体上可分为“接受学习式”和“行动参与式”两种。前者主要是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培训、阅读、理解和思维来进行,是初级的感受和记忆,是处于抽象意义的内化和建构;后者是把教学的新观念渗透在实际行动中,通过教师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即行动参与,以操作、活动等行为参与来体验和感受新观念。这种方式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参与者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因此,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首先取决于教师个体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水平。教师个体对课程理念理解的过程就是其教学观念内化的过程,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理解的水平也不尽相同。教学经验和新课程改革实践告诉我们,那种深入理解和有效内化的课程理念最有利于向教学行为的转化。因为这种课程理念达到了个体的信念化程度,成为其行为价值判断的标准,表现为个体思想特征,演变成教师的教育理想。其二,理念的有效转化也取决于教师个体主动运用新课程理念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行为既是教师课程理念转变的起点,又是教师课程理念转变的归宿。教学行为是教师观念转变的现实标尺和最终体现。教师只有主动运用先进的课程理念指导课堂实践,有意识地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方式,并展开反思性实践,才能实现理念的内化。那种不重视教学行为操作的教师,无疑抛开了新观念在实践中的渗透和有效表现的实质性环节,缺少了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有效转化的思想基石。其三理念转化需要教师个体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是教师在自身教学活动中,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设计、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具体表现为:课前的设计与准备、课堂的评价与反馈、控制与调节、课后的总结与反思。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理性的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技能的能力。教学反思像一面镜子,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实践与理论沟通的桥梁。

三、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课堂重建包容多样的教学形态

有效课堂的构建始终是新课程实施的本义,当然有效课堂是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看学生发展是否有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课堂就应是有效的课堂。因此,有效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表现为多样的课堂教学形态。一是对话课堂形态。这是一种以对话教学为实践方式的课堂。对话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也是互动交往的教学、创造生成的教学。这种教学以师生平等关系为基础,以学生自主研究为特征,以对话为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启发和讨论,实现学生个体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主体的全面发展。二是开放的课堂。首先是教学结构的开放,即教师不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程序的严密和教学结构的完整,不再墨守封闭性教学过程的预设,而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安排教学程序,适时地调整教学环节,以便提高教学实效;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开放,改变单一的讲授方法,教学手段实现多样性与现代化;再次是教学时空的开放,就课内时空的开放来说,尽量减少教师对教学时空的占有,而把更多的学习时空让位于学生,同时开放学生的思维时空,就课外时空的开放来说,学生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三是活动课堂形态。活动课堂是一种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根本目的的教学形态。活动课堂,也是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课堂。营造活动课堂教学形态,需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态度,同时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合理交往,要打破以静态结构制约动态教学活动的局面,做好课堂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的有序结合与调整,使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处于不同的运动、变化之中,使之与实际教学活动相得益彰。四是生活课堂形态。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人总是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自己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营造生活课堂教学形态,从内容上来说,就应该实现理性生活、道德生活与审美生活的统一;从形式上来说,就应该实现认知、体验与感悟的统一。而认知、体验与感悟,又融合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之中。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与反思,我们初步提炼出我校特色的课堂模式。文科比较高效的课堂模式是:将课堂分成两个时段,设计成两个大问题,再将大问题逐层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课本阅读、师生交流、及时评价、引领结论、反馈矫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理科比较高效的课堂模式是:将知识按逻辑顺序,设计成逐层推进的若干个问题,通过学生整体讨论、个别学生分析、教师引导思路、一起得出结论、教师讲解例题、学生反馈练习、及时进行评价、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四、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课堂重建催生教学的智慧

新课程实施在课堂教学中留下了很多不确定性和可变换的弹性目标、空间和时间,然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有可能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使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为开展灵活的、变通的、富于变化、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这样的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处在动态的、微妙的、新想法、新问题、新事件随时产生、出现的流变状态中。所有这一切都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应及时地、敏感地抓住这种变化,并依据变化而调整自己的计划和改变自己教学策略。这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种教学实践智慧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要求教师应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观念,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意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计划中的变通能力,要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以学生为核心,应学生而动,应情而变,这种观念、意识、方法、能力和变化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充满变化和富于创造是教学的本真追求,差异化、多样性和灵活性应该取代教学上的单调和僵化,教学需要变通,教学需要激情,教学需要充满活力,教学提倡追求个性。需要教师敢于打破各种传统的牢笼框架,要敢于冲破种种束缚限制,大胆设计和实验传授内容的崭新方式和表现鲜活的动态进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和调动青少年学生追求新异,追求变化的心理需求,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未知世界的探求中,培养创新性、独立性、开拓性和全面发展的个性,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教师心中装着计划,装着如何让知识成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计划;装着如何引导、培养、发展学生能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计划;装着如何完善学生人格和个性的计划。但绝不能让计划牵着走,更不能让计划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成为异己力量。

教师不是直接施教,而是注重学生自身的创见和判断,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计划。

课堂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也是教师和学生主要的生活空间,是他们生命成长、放飞心灵、提升精神品质的阵地。重建课堂教学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应有的价值取向,重新审视传统课堂教学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澄清思想,消除认识偏差,进而明晰课堂教学重建的思路。追求有效,是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上一篇:谈谈看图作文 下一篇: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