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观察

时间:2022-10-22 01:12:07

【前言】中医疗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观察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中医推拿法:观察组患者进行此项治疗。①揉、滚、拿、擦法:先用揉、滚法在患者病损椎体两侧夹脊肌、斜方肌上部肌腱纤维、冈下肌、肩胛骨内上角等处进行推拿,然后用拿法、擦法进行治疗,直至肩背部肌群及患侧上肢肌肉充分放松。②推法:自后向前推压棘突,使椎体自后...

中医疗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观察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医疗法

颈椎病是颈椎的退行性病变,在临床上分为:①颈型;②神经根型;③脊髓型;④椎动脉型;⑤交感神经型;⑥混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因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其病因有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的病史,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性疼痛或有麻木感或手指麻木疼痛。检查:颈部活动受限,在病损的椎体旁,夹脊肌、斜方肌上部肌腱纤维、冈下肌、肩胛骨内上角等处有明显压痛,压顶实验、臂丛神经牵拉实验可阳性。X线检查:侧位片可见颈椎曲度变化,椎间隙变窄。椎体前或后缘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斜方位可见颈椎关节联合处有增生,椎间变小。CT检查可见椎间盘向椎体周边膨出或突出,压迫椎间孔。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35~60岁,病程1~12个月;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或CT检查明确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其中膨出6例,突出14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6~59岁,病程2周~13个月;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或CT检查明确诊断为神经根颈椎病,其中膨出8例,突出12例。

牵引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自制的颈腰椎七角度牵引床进行牵引治疗。患者仰卧位,根据突出物的位置,可采用颈部后伸位、左旋位、右旋位、前屈位、左侧屈位或右侧屈位,纵向位七角度牵引。重量以病人感觉为准,初始从4kg开始,逐渐增加。每日牵引1次,每次15~20分钟,15天为1个疗程。牵引后,在床上缓慢左右旋转颈部。

中医推拿法:观察组患者进行此项治疗。①揉、滚、拿、擦法:先用揉、滚法在患者病损椎体两侧夹脊肌、斜方肌上部肌腱纤维、冈下肌、肩胛骨内上角等处进行推拿,然后用拿法、擦法进行治疗,直至肩背部肌群及患侧上肢肌肉充分放松。②推法:自后向前推压棘突,使椎体自后向前水平移动;推压椎体一侧的后关节突,使椎体自左向右旋转;推压椎体棘突侧面,使椎体自推压侧向对侧移动;用双手牵引患者头部,使椎体沿纵轴方向移动。③颈项部摇法:一手握住枕项部,一手置于颌部,先使颈项部做轻缓的旋转,并嘱患者放松颈项部,待颈项部肌群完全放松时,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此时常可听到“咯”的响声,此手法操作时,令患者头颈部微向前屈,防止压伤椎动脉。④扣拍法:空心掌扣打肩背部及上肢肌肉达到完全放松,无痉挛。

中医针刺疗法:对各型颈椎病均有作用,按不同症状及类型循经辨证取穴。常用风池、风府、风门、大椎、肩井。随症取穴:上肢麻痛者加肩、曲池。肩胛痛者加秉风、天宗。手指麻痛者加合谷、后溪。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采用平补平泻法。

中医刮痧法:部位为督脉经、颈项部疼痛及放射痛区所过经脉。操作方法:让患者暴露治疗部位,医生手紧握刮痧板与皮肤成30°角,然后在需治疗部位涂上清水或香油,以起作用。从上至下循经而刮,每次治疗时间约20分钟。同时在患者皮肤上可见柴色或暗红色的斑点,祖国医学称之为痧。2~3日后可自行消退。治疗后嘱患者喝水200ml。3天1次,一般5次为1个疗程。

物理疗法:两组患者均进行次项治疗,常用中频脉冲电疗法,超声波疗法,红外线疗法及蜡疗等。

治疗评价:以上方法治疗15天后进行评定。①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阴性。②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颈部活动基本正常,臂丛神经牵拉实验可阳性,也可阴性。③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结 果

从表1中得出结论:观察组有效率为95%,治愈率为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治愈率为40%,差异有显著性。

讨 论

通过牵引,消除颈肩部肌肉痉挛,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减轻骨赘或突出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减少椎间内压力,牵开被嵌顿的关节滑膜;通过物理疗法,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血管痉挛,消除神经根的水肿、粘连。再配以传统的推拿、针刺、刮痧疗法。祖国医学认为“气不通则麻,血不同通则木,气血运行不畅,筋失濡养,脉络拘急”。通过上述中医疗法,可以舒筋活血,解痉镇痛,松紧粘连,调节神经,去除关节嵌顿。总之,中医疗法在神经根型神经病的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1]。

参考文献

1 张磊.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17例.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7,6:41-42.

上一篇:双侧同时原发性乳腺癌3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