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时间:2022-10-22 01:06:39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摘 要:对经济增长结构变化的规律性进行精确的定理分析,该文借用钱纳里和赛尔昆的模型,对我国1978~2007年的经济结构变化进行估计。分析结果:1978~2008年期间,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从1978年的62.5%上升到2008年71.3%;第一产业贡献程度由1978年的19.7%下降到2008年的3.9%;第三产业贡献程度有了显著的增加。

关键词:模型;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回归分析

一、模型建立和数据来源

(一)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本文采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选用1978-2008年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时将GDP数据用GDP平减指数换算成1978年的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本文采用的变量有:实际GDP、X是用比重来表示有关的经济结构,Y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收入(人均GDP),N是总人口数(年底数)。为了克服数据中的异方差和剧烈波动,分别对三个变量取对数,于是得到本文三个变量为lnY、lnX、lnN。

(二)模型

LnX=?琢+?茁1LnY+?茁2Ln2Y+?酌LnN+?滋(1)

其中,X是用比重来表示有关的经济结构,Y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收入(人均GDP),N是总人口数(年底数)

对(1)式Y求导,并乘以Y得:

其中(2)式表示经济结构的收入弹性,若观察期内人均收入(人均GDP)是增加的,(?茁1+2?茁2LnY)的估计为正表示该部门比重上升,(?茁1+2?茁2LnY)的估计为负表示该部门比重下降。(3)式表示经济结构的人口弹性。?酌的估计值表示总人口增加1%,若?酌>0则表示该部门比重上升个百分点;若?酌<0则表示该部门比重下降个百分点。

二、回归结果和分析

(一)生产结构变化的趋势

用(1)式对我国1978―2007年期间生产结构数据进行估计,解释变量是人均GDP(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在此以1978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和人口总数(年底数)

其中X1,X2,X3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GDP所占比重,它们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

1.第一产业回归结果

LnX1=28.88143+0.469162LnY-0.081197Ln2Y-2.658428LnN

(3.148749)(3.558289)(-7.572629)(-3.273703)

R2=0.999999R2=0.999999

D.W=1.403484 F=4352.659

回归结果说明:第一产业GDP比重的收入弹性是(0.469162―0.162394LnY),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部门生产比重下降,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快,人口弹性为-2.658428,表明如果收入水平不变,人口增长1%,则第一产业GDP比重下降7.66%

2.第二产业回归结果

LnX2=37.49796+0.362824LnY-0.013936Ln2Y-2.658428LnN

(7.824895)(7.083908)(-3.630364)(-7.991102)

R2=0.999962R2=0.999958

D.W=1.452195 F=96.59340

回归结果说明:第二产业GDP比重的收入弹性是(0.362824-0.027872LnY),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二产业部门生产比重逐步提高;人口弹性为-3.370307,表明如果收入水平不变,人口增长1%,则生产比重下降3.37%

从此说明第二产业生产比重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上升,但上升速度又被人口增长产生的相反效应所减缓。

3.第三产业回归结果

LnX3=-5.2.21124-0.301225LnY+0.01729Ln2Y+4.445641LnN

(-17.42694)(-8.195543)(6.418044)(16.80395)

R2=0.999944R2=0.999938

D.W=1.77214F=2547.672

回归结果说明:第三产业GDP比重的收入弹性是(-0.301225+0.034592LnY),人口弹性为4.445641,这说明第三产业比重随着人口增长而大幅度上升,但上升速度又被人均收入增长产生的效应。

(二)就业结果变化趋势

再用(1)式对1978~2007年我国就业结构进行回归分析,其中N1,N2,N3作为解释变量,它们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比重。

1.使用第一产业就业数据得出的结果

LnN1=8.362440-0.259783LnY-0.032023Ln2Y-6.205529LnN

(13.88437)(-49.43181)(-11.37898)(-14.90976)

R2=0.999999 R2=0.999999

D.W=2.269839F=189608.1

2.使用第二产业就业数据得出的结果

LnN2=-0.050790-0.11312LnY+0.017810Ln2Y-0.429601LnN

(-0.467052)(-17.36648)(16.95667)(-5.433042)

R2=1.000000R2=1.000000

D.W=1.264394 F=69837.90

3.使用第三产业就业数据得出的结果

LnN3=1.118439+0.682658LnY-0.0877092Ln2Y-2.461746LnN

(1.786708)(22.98997)(-15.40536)(-5.559841)

R2=0.999961 R2=0.999956

D.W=1.444947F=5623.711

根据以上计算,我国在1978~2008年期间,第一产业部门就业比重的收入弹性为(-0.259783-0.064046lny),人口弹性为-6.205529,表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而下降,下降速度随着人口增长而趋强;第二、第三产业部门比重的收入弹性分别是(-0.110312+0.035620lny)和(0.682658-0.174184lny),人口弹性分别是-0.429601和-2.461746,说明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而上升速度因人均收入增加和人口增长而减缓。

(三)经济增长部门因素分析

式中,G表示GDP增长率;G1,G2,G3表示第一、二、三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率下面对1978~2007年期间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GDP增长的部门贡献进行测定

G=0.022985+0.318613G1+0.265069G2+0.397852G3

(1.113094)(16.88725)(6.464233)(9.514428)

R2=0.999993R2=0.999992

D.W=1.546981F=2408.892

从上模型得知1978~2008年期间,第一产业部门GDP弹性为0.318613,说明第一产业部门增长1%,将带来GDP总额增加0.239227。同理第二、第三产业部门GDP年增长率对于整个年增长率的贡献分别为0.265069和0.397842。

参考文献:

[1]钱纳里,塞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1988.

[2]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杨云龙.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与工业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6]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资源约束、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资助。)

上一篇:我国医疗改革的对策探讨 下一篇:人力资本投资对汽车行业重要性的计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