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发现“小金库”的12种方法与技巧

时间:2022-10-22 10:30:32

审计发现“小金库”的12种方法与技巧

“小金库”俗称“小钱柜”、“私房钱”、“账外账”,是指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小金库”具有分散性广、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如果审计人员不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审计措施,很难发现和查处私设的“小金库”。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现总结归纳出审计发现“小金库”的十二种方法与技巧,以供参考。

1.旁敲侧击离间法。“小金库”的审计检查,除有明确的线索外,一般很难直接从账面查出,如遇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是“高手”,“小金库”清查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审计清理“小金库”刚开始时,不要急着查账,而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寻找适当的场合,与财会人员个别谈话,从中得到有价值的线索。当然谈话需要一定的技巧,不能直来直去。财会人员一般都比较专业,对敏感的话一般会回避。有时通过个别谈话,如发现财会人员之间有矛盾,审计检查人员可站在被谈话人员的立场上,运用离间术,适当“烧把火”,与谈话对象取得共鸣,特别是爱发牢骚的财会人员,也许会说出一些单位财务的“秘密”。如:某单位发福利补贴一般分几个等次,分得少的人一般既不知道福利补贴的资金来源,又很不满意单位的不平等作法,审计人员如果站在“同情”的角度与其谈话,很可能得到意料之外的收获。如可问“今年的福利比去年多吧?”(不能问有无福利),“工作都差不多,每人发的金额都相等吧?”尤其是与重点财会人员特别是“小金库”经管人谈话,审计人员语气要平淡,显出漫不经心的样子,即使问出有用线索,也要不动声色,使对方放松警惕,以为是日常例行公事,在其不注意的时候,突然胸有成竹地问:“账外还剩多少钱?”(不能说“‘小金库’里还剩多少钱?”,‘小金库’三个字太敏感)一般如问“有无‘账外钱’”,对方能马上反应过来说没有,但突然有把握的问“账外还剩多少钱”,对方有时脑筋突然转不过弯,很可能脱口而出道出实情而再也难以收回。

2.走访调查法。由于不少单位不配合,常使“小金库”问题的确认取证困难重重。在内部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当及时变换策略,注重突破,主动走访调查业务单位和管理服务对象,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接受过捐赠,有无门面房和经营场地出租,有无变卖资产情况,有无用自制收据收费、收费不开票、开阴阳票据等问题。要结合检查人员平时掌握的情况,在账务检查阶段可以查看相应捐赠收入、出租收入、资产处置收入等是否入账,从而确定是否有“小金库”,以获取“小金库”的相关证据,再杀个“回马枪”。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被审计单位与走访调查对象存在利益关系或者监督、管理关系,面对审计调查时,走访调查对象可能存在顾虑而不愿提供实情。因而,运用此法时,审计人员一定要秘密进行,做好走访调查对象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提供真实情况,并为他们保密。

3.内部公告举报法。在审计进点之初,审计组要在被审计单位内张贴审计公告,并召开一定规模的会议,告知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审计部门来了,让被审计单位人员普遍知道审计的内容、审计人员的工作地点、举报电话等。通过发动群众,让内部知情者举报“小金库”。然后,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进行详查,从内部举报攻破“小金库”的堡垒。审计人员切忌到一个单位后默默无闻地查账审账,到审计结束也没有让被审计单位其他人知道。

4.银行账户核对法。由于“小金库”的钱是公款,一般会以账户、银行卡或存折形式存在。因此审计检查“小金库”时,要关注银行账户,特别是未经批准单位违规“多头”开户的,一定要查清原因。通过检查银行账户,把有关账号都列出来,观察各账户内资金变化情况,必要时结合银行对账单核对来发现“小金库”线索。查银行存款账时要关注同一时间同一数额的“一增一减”现象,这种现象有一种情况是向别的账号上转资金,一定要查清转到什么账户上去了,为什么要转;另外,银行存款账和现金账上余额一般不会出现“红数”,如果出现“红数”,剔除财会人员账务处理失误原因,则意味着单位入的钱少而出的钱多,很可能有账外资金即“小金库”存在。

5.业务数据对比法。审计人员一定要结合单位的部门设置和职能,对单位的财务收支和业务活动数据进行认真对比,分析被检查单位近年来收入、支出总额增减变化和结构变化情况,分析变化的原因是否合理。如果发现单位的财务收支和业务活动数据出现异常变动,或发现疑点,一定要顺藤摸瓜,一查到底,找准“小金库”的突破口。例如在某项目建设单位审计时发现,该单位2007、2008年招待费支出均在30万元左右,而2009年的招待费却降至8.3万元,明显不符合常态。通过突击盘问,单位出纳很快承认,该单位将2009年机关的多数招待费票据拿到建设项目中支出,充抵建设成本,让单位的正常支出占用了项目建设资金,变相设立了“小金库”。

6.突击盘查现金法。出纳一般都是单位主要领导信得过的人担任,私设的“小金库”也基本上都是存放在信得过的出纳手中,另账代管。单位财务现金与“小金库”账本及现金有时也是放在一个保险柜里。在合理怀疑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小金库”的基础上,如果审计人员攻其不备,对单位出纳的办公室抽屉、保险柜等地方进行突击检查,对库存内所有现金、支票、票据和有价证券等全部资料进行突击盘查,让财务人员说明多余现金来源或短少现金去向,迫使其交待出“小金库”,立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们在某单位审计时,突击盘查单位出纳的办公室抽屉,就发现了一本小笔记本,里面记录了一些收入和支出,通过刨根问底,出纳慌张地交待是单位的“小金库”账目,一查有13万多元。

7.票据领销审核法。就是以票据领购、使用、缴销、结存登记为线索,通过计算机排序、计算或人工摸排审核寻找差异的审查方法。一种方法是:先扎死一定期间内收费单位领用票据的数量,然后对已使用的票据进行统计并与账面的收入数进行核对,如发现票据金额大于账面金额,该单位就可能存在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套取资金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另一种方法是:随机抽查部分收费票据存根金额与凭证、账簿进行核对,看是否有不一致的地方,以此部分样本来判断收费总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有收费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通过核查收费票据是发现“小金库”的一种有效方法。

8.信息线索共享法。在日常审计中发现涉及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在票据使用等方面存在疑点,但由于受现有审计资源制约不能进行深入调查,审计人员可以将该审计证据记录并保全下来,供以后审计和局内其他审计组审计时参考。如审计检查甲单位时,发现乙单位向甲单位收过钱,开具的收据不正规,可以把收据记下来,放在“线索库”,到乙单位检查时,可直接检查此收据的来龙去脉,很有可能审计清理出乙单位的“小金库”。

9.大额支出追查法。审计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大宗商品采购、大额发票开支,这些票据往往是虚列支出套取资金形成“小金库”的源泉。对于大额会议费支出,要追查开会日期、地点、参会人数、会议内容,确定会议费的真实性;对于大额维修费用,先检查维修明细表,再实地查看维修内容,如果是税务部门代开发票,票上必须有领款人签字;对于购买大宗商品,要看是否是正规供应商的正规发票,因为正规供应商极少虚开发票;同时要实地盘点实物,看有无实物,实物数量、品种、规格、型号是否“实账”相符。例如审计检查某个单位时,发现其购买一台机器7万元,到库中盘点时也确实有机器,且名称、数量也对,但型号和规格不对,经仔细检查,发现库中机器是以前年度购买的,和账上购买的机器是两码事,从而查出该单位虚购机器套取资金私设“小金库”的问题。

上一篇:经济责任审计与纪检监察监督的联动关系 下一篇:关于商业银行网上银行风险防范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