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22 08:58:31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也正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指的是在现实的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源泉。在实践中,现实情况不断给我们提出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回答和解决;在实践中,我们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促使人去抽象、概括和总结,逐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活动通过问题的解决,开发了我们的智力并激发了我们的创造性;小学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门综合课。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也正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怎样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进行调查,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能力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方法。无论是在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活动,还是在社会实践性学习活动中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方法这种活动方式。然而在具体实践中,由于部分教师、学生对调查研究方法并不十分了解,导致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中,缺乏必要的调查方法讲座和“过程与方法”的指引。如怎样制定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怎样进行有效访谈,怎样撰写调查报告等。

有位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好玩、缺乏安全意识、人身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这种情况,又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参加保险的意识,设计了《人身意外保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个课题,带领学生到保险公司作了如下调查:(1)全区有多少学生参加了保险?(2)参加的都是些什么类型的保险?(3)参加这些保险有什么意义?(4)在投保人中有多少人有过人身意外伤害?得到过怎样的赔偿?(5)住院医疗保险包括哪些项目?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了:我区有百分之九十六的学生参加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在投保人中凡是受到过人身意外伤害的,全部获得过保险赔偿金,大约占参保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五。学生根据采访提纲向保险公司的叔叔询问了许多有关保险方面的知识,还听保险公司的叔叔讲了好几例感人的故事。通过这次调查同学们受到了教育,真正懂得参加保险的必要性。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这个研究课题,最大的好处是学生真正地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社会,去亲自体验生活,通过分组,确定研究任务,调查、采访,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撰写调查报告,活动了知识,这样的方式,相识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牢固的。经过这样的形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际调查中得到了提高。

开展社会调查,有助于学生接触沸腾的实际生活。通过让学生亲眼看,亲口问,亲耳听,亲自了解,亲自感受,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接受教育,提高认识,增强信念。

二、查阅文献资料,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怎样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内容是比较宽泛的,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知识,这个时候,就需要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在研究的时候,不能完全放手,而应该引领学生高效率的完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查阅资料可以在报纸、文献上,也可以在网络上,另外,还要帮助学生筛选查阅到的资料,选择最适合自己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勇敢的面对地震》这一主题时,学生虽然知道怎样的情形是地震,但是对于地震的产生,地震的避险,地震后的自救知识所知甚少。在确定研究内容及分组时,就专门设立了两个小组去图书室和电脑室查阅资料;由于资料知识量多,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小学生查阅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他们邀请了图书室的老师和电脑老师帮助指导他们,对于收集到的资料,选择出对自己研究内容有用的、易于表达的内容,课上我们看到从电脑里下载的地震形成动画演示,同学们大开眼界,浓郁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原来很多同学对地震心怀恐惧。随着对地震的正确认识,也已经能面对了。

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形成了能力。

三、立足校本课程,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能力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有的放矢地利用校本课程来梳理学生的行为问题与困惑,变传统说教为生动、新颖、多样的平等形式,变知识的单向传播为双向交流,使学生在调查实践活动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以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协同发展。

学校在制定校本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通过共同实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自主探究研究能力。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求和掌握知识的愿望。

四、服务社区,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能力

有效的社区服务,使学生学会关心社区生活,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只在教室中来实现,我认为这是空谈,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必须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参与社区实际活动,融入生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亲近、关爱自己的生活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例如,在研究《垃圾》中,针对社区环境日益受到各种垃圾的污染,以及学生的卫生意识比较差,环保理念薄弱情况,带领学生走进社区,亲历现场。看着一片片躺在草坪上的废纸,看着一个个飘舞在树枝上的白色塑料袋,看着满地的烟头、瓜子壳,以及小吃摊边那一堆堆的垃圾,餐盒,学生们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情感被激发了,有的同学激愤地说:“谁把我们的生活环境弄成了这样?”……这时教师适时地说:“光抱怨是没用的,我们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告诫家人、乡亲们不要再乱扔乱倒拉圾了,我们也要从今天起不再乱扔方便袋,乱丢废纸,少用或者不用塑料袋。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总之,通过综合实践课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讨论、认真总结,在调查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受,实现自我教育,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更具有实际的效果。

上一篇: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下一篇:诗情画意说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