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思维平台,点燃慧智火花

时间:2022-10-22 08:12:25

搭建思维平台,点燃慧智火花

摘 要: 作为课改一线的一名初中数学老师,作者在平时教学实践和摸索中发现现在的学生学习不主动,不愿意思考问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需要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达到减负增效?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详细地阐述了教学中实施有效探究的三个方面。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基本图形 变式训练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提倡学生主动学习、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探究活动中增强搜集和处理新信息、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隐藏着“丰富内涵”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去发现,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探索猜想,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作为农村一线教师,我在几年的课改教学中发现学生中存在以下几类现象:课上讲的题型当时会做,一变就不会;做题遇难则退;题目文字太多看也不看,等老师讲解;看到图形复杂就放弃,等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需要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达到减负增效?我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详细地阐述了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探究的三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炼基本图形,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利用变式训练,激活学生思维。

一、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通过声、光、色的变化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我校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电脑、电视、投影等多媒体设备,每一位教师都可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从而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苏教版九年级《圆的认识》教学时,我运用CAI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画面1:在一条公路上行驶着自行车、手推车、三轮车、汽车摩托车等,车轮都是圆的,大家都很自然地有序地赶路。画面2:马路行驶的车子分别换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车轮时,出现车子颠簸,甚至停驶的情况,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画面生动有趣,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从而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由此所创设的情境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究热情。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适时、适当地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教师自身的独特优势,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二、提炼基本图形,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德国数学家笛卡尔曾说:“把每个问题,按照需要和可能,分解成若干部分使它们更易于求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杂乱无章的现实生活中抽象出适当的数学问题,从已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中来帮助学生构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养成挖掘基本图形的本质、建立数学模型、善于运用基本图形解题的思想意识和探究能力。

如九年级下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中的一习题:如图1所示,A、B两城市相距100千米,现计划在这两座城市间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即线段AB),经测量,森林保护中心P在A城市的北偏东30°和B城市的北偏西45°的方向上。已知森林保护区的范围在以P点为圆心,50千米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请问计划修建的这条高速公路会不会穿越保护区,为什么?(参考数据:≈1.732,≈1.414)

解题思路:本题可利用基本图形1求出点P到AB的距离,如果点P到AB的距离大于50千米,那么修建的这条高速公路就不会穿越保护区。从这一习题来看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是死记数学知识,而且是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对化归思想的领悟,可以提高化繁为易、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平时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可提高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和顿悟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又如八年级(下)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应用的一道习题:如图2,在?荀ABCD中,试说明AO=OE・OF.

可见,掌握基本图形,弄清图形的复合,能够帮助我们找出正确的解题途径。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常见的重要的基本图形。教会学生充分认识基本图形的功能,在复合图形中巧用基本图形解题,并能利用基本图形的功能发现解题线索。同时,在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利用基本图形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思考是一种分析的思维过程,它增强了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利用变式训练,激活学生思维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我认为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数学变式训练是有效途径之一。所谓数学变式训练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做出改变,使其条件或结论的形式(或内容)发生变化,而本质特征却不变,也就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数学习题的变式训练可以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进行。

1.一题多变,激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通过对问题不断地变化、引申、层层深入,容易混淆的问题学生辨别得更加清楚。训练学生:如果将题目条件改变,结论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反之,将题目的结论改变,条件会怎样呢?可以由这个问题引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吗?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一般性呢?

例如在初三第一轮的复习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问题1:任意给定一个正方形,是否存在另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2倍?你有哪些解决方法?

同学们通过思考,从多角度出发,都说明不存在这样的正方形。

师:问题2:同学们还能提出与问题1相类似的问题吗?

同学们在问题1的启发下踊跃发言。

生1:任意给定一个正三角形,是否存在另一个正三角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正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的2倍?

生2:任意给定一个矩形,是否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的周长和面积的2倍?

生3:任意给定一个圆,是否存在另一个圆,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圆周长和面积的2倍?

生4:任意给定一个矩形,是否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的周长和面积的n倍?

……

师:(非常激动)同学们真了不起,能发现这么多问题,现在请你们对上述问题独立思考5分钟,然后自主组成探究小组,大家互相答疑,共同探索,你们能解决哪些问题?

同学们快速组成小组,有互帮小组,有数学优秀小组,也有数学后进小组,层次不同的小组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不相同,但人人都在思考、在争论,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非常活跃。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该怎样学习,因为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比是更困难、更了不起、更有意义的事。只有发现了问题,才可能去解决问题,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涵义。

又如在苏教版九(上)第一章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我设置了这样一组变式题。

例题:已知:如图3,在ABC中,点D是BC边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且AE=AF,求证:AC=AB.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变式1:已知:如图4,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且DE=DF,求证:AD垂直平分EF.

变式2:已知:如图5,在ABC中,AC=BC,∠ACB=90°,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求证:AB=AC+CD.

变式1将等腰三角形变成普通的锐角三角形,解题时只要结合例题判断出AD是ABC的角平分线,然后用“三线合一”,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变式2将锐角ABC变成直角三角形,在具体解题时要善于“转移线段”,把变式2分解为三个简单问题:①证明AB=AE+BE;②证明AC=AE,CD=DE;③证明DE=BE。通过这组“一题多变”变式训练,既可巩固强化解题思想方法,又让学生通过一题多变抓住本质,触一通类,这对于激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过程的整体性、严密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知识是十分有益的。

2.一题多解,激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由于新课程改革提倡减负增效,因此学生的作业量大幅度减少。怎样才能高效率地利用45分钟的课堂,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师。近几年来,我在上课时,不求多讲,而求精讲。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例如:七年级下学期分解因式x+2x-4.

解法一:x+2x-4=x+2x+x-4=x(x+2)+(x+2)(x-2)

=(x+2)(x+x-2)=(x+2)(x+2)(x-1)=(x-1)(x+2)

解法二:x+2x-4=4x-4-3x+3x=4(x-1)(x+x+1)-3x(x-1)

=(x-1)(x+4x+4)=(x-1)(x+2)

解法三:x+2x-4=x-1+3x-3=(x-1)(x+x+1)+3(x+1)(x-1)

=(x-1)(x+4x+4)=(x-1)(x+2)

解法四:x+2x-4=x-x+3x+x-4=x(x+1)(x-1)+(x-1)(3x+4)

=(x-1)(x+4x+4)=(x-1)(x+2)

一题多解的训练,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克服思维定势,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阔性、发散性,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从以上两个方面出发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探索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发现试题的规律,调动学生的解题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式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通过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有效增大教学容量,控制学生作业量,让学生跳出题海,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

教学要不断地创新,创新教育就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而前的首要任务。教师就必须由原来那种细嚼慢咽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的、多渠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教师的“要学懂”中走出来,步入自己的“怎样学懂”的殿堂。由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季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2]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研究,2004,(11).

[3]曹才翰,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4]钟善基.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数学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8.

[5]张熊飞.诱思探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6]陆炳红.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对策.考试周刊,2007,(17).

[7]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新课标下农村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从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案例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