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诺美学思想探究

时间:2022-10-22 08:11:32

阿多诺美学思想探究

一、自然美与艺术美

对于自然美和艺术美那种价值更高,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自然美是由具有生命的东西所组成,艺术只是在外表上有生气,实际上是由一些颜料、石头、木料等材料组成,所以自然美高于艺术美。黑格尔是不赞成这种观点的,他认为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价值,艺术家的情感与见识是包含在作品中的,而起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这一点是自然物所不能做到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自然是神造出来的,艺术是人造出来的,从创造者的角度来看自然美是高于艺术美的。对此黑格尔任然不认同,他认为人是神创造的,“人类的艺术就是模仿神制造自然。由于它经过心灵产生,替它的存在获得了一种符合它本性的显现,至于自然界无意识的感性的客观存在,却不是一种符合神性的显现形式。”①因为自然中的神性是无意识的,而艺术中的神性的人的意识的产物,所以在价值上自然美远远逊于艺术美。

阿多诺试图从自然美中发掘一些别的可能性,在《自然作为一种调适的密码》一节中写道:“大自然的美是事物中非同一性的残余,有时候它们在其他方面受到普通同一性的迷惑。只要这种迷惑力延续不断,非同一性就没有什么实证的存在。因此,自然美依然是偶尔发生的和不确定的。但它所允诺的东西非常有意义,自身超出主观的感受范围。”②他认为自然美没有受到人类的支配,但它并不是零散的,而是通过非同一性“凝聚”起来。这种美是由历史所决定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人们所能认识到的自然美也是不同的,自然中的美就像暗号一样等着人们一步步去解谜去探索。阿多诺认为艺术就是一种假象,但不是对艺术的否定而是提出艺术作品本身没有价值,只有在它与人的精神中所解读后才产生价值。在《否定辩证法》中,阿多诺说:“在假象之中,非假象的东西被约束着。……假象的救济,正是美学的中心论题。”

二、关于“崇高”

康德将美与善分开,认为美直接与自由相连而不能满足感情的欲求;而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作品隐藏了作者的愿望,是作者感情的宣泄。阿多诺对二者做了“限定的否定”。所谓限定的否定本来是黑格尔的观点,比如唯心论和唯物论对阿多诺来说都不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在什么场合,怎么样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都必须“限定地”且明确地被指出。阿多诺用这种方法指出对于作品和作者的关系,在接受方面康德是正确的,在创作的角度弗洛伊德是正确的。

不仅如此,康德还将美和崇高分离,但是阿多诺要求在艺术作品中提取崇高。在《自然与艺术的崇高》中他写道:“在被管理的世界中,艺术作品被接受时的合适形态,是传达不可能之物的形态,是被物化意识的打破。审美形态在真理压力之下超越自我的作品,所占据的位置是指曾是崇高的概念。这些作品之中的精神与物质,力求合二为一,在这一过程中相互疏远。”阿多诺认为现代艺术所呈现出的不可理解的形态之中,过去“崇高”的概念所赋予的自然经验才被继承。

阿多诺认为“所谓‘自然美’或是‘崇高’,是一个能验证现代主义艺术中‘自然’与‘历史’的星丛关系的绝好的办法。”“星丛”是阿多诺从本雅明的《德国悲剧根源》中提取的概念。他认为理念对于事物的关系就等同于星座对于星星的关系;各种理念是永远的“星丛”。与星星存在的道理相同星座是不存在的,星座只是星与星之间的关系、位置,发现这种关联就是对于理念的叙述。

在《崇高与游戏》中;“面对自然之崇高事物的自我反思预示着与自然的和解。自然不再受精神的支配,会将自己从自然性和专横的主观性那可恶的纠缠中解脱出来。这种解放等于回归自然,更确切地说,是向崇高事物、向单纯生命的逆反形象的回归。”③自然中的“崇高”是自然的回归“形象”,现代主义作品在精神与自然合理的构成的契机与模仿的表现的契机被分割开来的同时,将回归的自然形象作为加强对人类自身反思的暗号强烈呈现出来。

三、对于艺术的创造

阿多诺强调对待艺术要像“解谜”一样去迎合对象,具体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就是禁止图像化。他在《谜、文字、解释》中说道:“艺术一般来说类似于手写物。艺术作品是失去信码的象形文字,这种损失并非偶然,而是构成艺术作品之本质的要素。艺术作品只有作为手写物才有语言才会言说。”在这里“艺术作品是文字”是比喻的用法,文学、绘画、音乐都是文字。而所谓的“禁止图像化”是来自犹太教的摩西十诫中“禁止偶像崇拜”的戒律,原意是不得将神以具体图像表现出来,这里是指艺术品不得赋予自身形象以明晰的图像性意义,应该是谜一般的。

而艺术品的创造必须要赋予作品以首尾一致性。在《意图与意义》中提到:“如果物质在艺术作品中是对其纯粹的同一性的抵抗的话,那么,各种艺术作品中这种同一性的过程自身,在本质上就是向物质与意图中间进展的过程。丧失了意图,也就是丧失了同一化原理的(作品内在)内在形态,与缺少模仿的冲动一样,单纯的形式是不存在的。”阿多诺认为作家不能只凭灵感,他们必须将灵感同一到合理的作品创作中。作品创作时需要有一个逻辑法则,这样才能赋予其首尾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著,燕晓东编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3页

[2][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第130页

[3][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第338页

上一篇:关于古代中日关系演进的思考 下一篇:浅议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