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中日关系演进的思考

时间:2022-09-18 04:22:13

关于古代中日关系演进的思考

在古代,日本被称为“倭”,东汉光武帝时期(57年),日本使者来朝贡,汉光武帝赐予金印“汉委奴国王”。当时日本是由海路先到朝鲜后,再由陆路来中国的。此后,佛教由百济传入日本,日本的风俗习惯也受中国的影响,并开始使用汉字和采用汉人的衣冠制度等。然而,中国真正对日本产生巨大影响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隋朝大业三年(607),日本使臣小野妹子入朝,次年,隋炀帝派遣裴清出使日本,日本的“学问僧”来中国留学,中日交往密切。进入唐朝时期,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高潮。日本多次派遣规模宏大的“遣唐使”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技文化,中国也有僧人去日本传播佛学和中国的文化,代表人物如日本的阿倍仲麻吕、空海和尚,中国的鉴真和尚等等。唐朝的政治制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生活习俗等都对日本的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意义深远。政治上,日本积极吸收唐朝的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仿照唐律编制了《天宝律令》和《养老律令》等法典,模仿唐官制建立了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官制,以及国、郡、里的地方官制,军事上设五卫府,最终形成了天皇制的国家;语言文化上,吉备真备采用汉字的楷书偏旁造出“片假名”,空海和尚采用汉字的草书造出“平假名”,汉字词汇此时也大量传入日本,应用至今;另外,中国的文学诗歌、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艺术也大量传入日本,还有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科学技术也被日本吸收;甚至喝茶习俗、节日庆典、唐装也传入日本,此时两国的交往密切程度,可见一斑。

到了元朝时期,蒙古贵族发动了对日本的入侵。忽必烈曾多次通过高丽与日本联系,使其臣服,均被拒绝,遂于至元十一年(1274),经高丽渡海入侵日本,虽得小胜,终因后援不济,军队被迫撤回;至元十八年(1281),忽必烈再次发动侵略日本的战争,军队分两路进军,在九龙山遇到台风,死伤无数,后又遭到日军的袭击,损失惨重,生还者逃回,仅剩五分之一。至元二十三年(1286),忽必烈又打算第三次远侵日本,终因国内人民起义蜂起和在安南的侵略失败而被迫停止。元朝的侵日战争遂告失败,中日关系也因此而中断。

元末明初时期,日本正处于混战的“战国”时代。此时,战乱中的日本大名(称雄的地方势力)组织一些武士、浪人和商人与中国的海盗相勾结,时常出没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掠夺财富,杀人放火,危害人民,被中国人民称为“倭寇”。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多次遣使去日本希望两国友好往来、和平贸易,但都遭到拒绝,于是厉行禁海制度,断绝了中日之间的贸易往来,并在沿海严加设防,倭寇不敢公然来犯。建文三年(1401),中日两国再次恢复邦交往来。明成祖时期,对日本实行“勘合贸易”,中日贸易受到限制,于是倭寇再起,但旋被中国军队全歼,倭寇大惧,不敢再犯。到了嘉靖年间,明廷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奸臣严嵩专权,贿赂成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发达,豪族、巨商横行海上,进行走私,同时海盗集团涌起,他们与日本海盗相勾结,祸害百姓,如大海盗李光头、汪直、等人;日本此时商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急需和中国进行贸易,由于受“勘合贸易”的限制,再次实行抢掠。嘉靖二年(1523),发生了“日本争贡”事件,腐败的明朝军队竟无法抵御,海防松弛无度。于是,明廷罢市舶司,片板不许下海,给两国贸易和沿海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是仍然不能够达到防御倭寇的目的。

嘉靖二十六年(1547),明廷派遣朱纨前去剿灭海盗和倭寇。朱纨分两路进军,堵住海盗的退路,进兵海盗的老巢宁波的双屿,擒获李光头、许栋大海盗以及日人稽天等人,处死李光头等海商海盗90余人,取得重大胜利。日本商船不得入境,国内的闽浙海商失利,遂联合闽浙官吏共同攻击朱纨,朱纨被罢官,愤而自杀,他曾说“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易,去中国衣冠之盗难”【1】。1552年,倭寇与海盗汪直勾结大犯台州、黄岩、象山、定海等地,明廷不得不再次对倭寇进行剿灭。南京兵部尚书张经奉命平息,取得了王江泾大捷,始为抗倭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但是,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却冒领军功,诬告张经,后张经被明世宗杀害。此后,又经过俞大猷、戚继光的努力,先后擒杀大海盗汪直、平息浙东倭患、福建倭患、广东倭患。戚继光,山东牟平人,根据倭寇的作战特点,他认为“花法不惟无益,且学熟误人”【2】,创造了新的战术、改善作战武器;并招募义务的农民和矿夫,加强训练,严明军纪,组成了战斗力极强的“戚家军”;戚继光曾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现了其抗倭的决心和勇气,和俞大猷的海军密切配合,彻底平息了倭患。戚继光、俞大猷等人不愧为伟大的抗倭英雄,受到世人的敬仰。十六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国内统一后,一心侵略朝鲜和中国,丰臣秀吉说“进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版图”【3】。万历二十二年(1592),丰臣秀吉大举侵略朝鲜,朝鲜告急,称为“壬辰倭乱”,明朝军队应邀援助,取得“平壤大捷”,日军退守釜山。日军后利用谈判之机再次侵朝,中朝军队再次联合还击,1598年,丰臣秀吉死,中朝军队击败日军于釜山南海,明朝老将邓子龙与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也壮烈牺牲。

近代以来,日本先后又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和二战侵华战争,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中日关系,历史为鉴。

注释:

[1]《明史·朱纨传》

[2]《纪效新书》卷首

[3]《日本通史》朝鲜战役卷

上一篇:台湾郑氏集团与清王朝关系的评析 下一篇:阿多诺美学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