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区域技术效率差异

时间:2022-10-22 08:08:54

世界各区域技术效率差异

技术效率的测度一般分为参数估计法和非参数估计法,前者包括计量经济学法和随机前沿法(SFA: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等,后者主要包括数据包络法(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和指数法等。由于SFA、DEA方法能够很方便地分析地区间技术效率的差异性,近年来越来越普遍地被人们所采用。但是这些传统的DEA和SFA方法均将全球以及全国各区域视为同类型的决策单元,没有考虑不同国家、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制度差异等情况,事实上世界上各个区域的国家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区域经济的发展长期受到经济基础积淀、资源禀赋特点、国家政策导向、人力资源获取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这些区域在经济发展上的技术环境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忽略这种重要的前提条件,平面化地比较各个国家间技术效率的高低,有可能使这种分析流于表面化和简单化。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出发,尝试采用共同前沿函数法(Metafrontier Function Approach)来进行世界各国技术效率的比较研究。该方法于1971年Hayami和Ruttan首先提出概念框架,他们将共同前沿函数视为新古典经济学生产函数的包络线①,用以说明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的潜在生产力,这意味着所有具有不同技术环境的群组(国家、地区等),其生产者都有获得共同技术的潜在可能性。虽然共同前沿法提出的时日不长、文献不多,但已经有学者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中国实践,他们一般将我国的省级地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从农业、区域创新体系、全要素能源效率和物流业成本效率等角度,研究和比较样本相对于区域随机前沿面和共同前沿面技术效率的不同波动特点和变动趋势,并通过比较不同区域的技术差距比证实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存在显著的不同。在对我国工业效率进行研究时,学者们一般都采用传统的前沿分析法,忽视了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把所有的样本置于同一个包络面,构造的前沿面不太科学和准确。本文在考虑到世界不同区域的经济存在显著差异的条件下,构造共同前沿函数模型,该模型能够更加合理的比较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经济效率。它在将研究对象科学分组的前提下,可以考察相似技术环境的组内生产效率差异;另一方面还可以考察可能的共同技术环境的整体生产效率差异,增加了研究的层次感,从而可获得相对更为丰富的结论。

一、理论模型

共同前沿法是Rao等人于2003年提出,其基本思路为,设Y是m维产出列向量,x是n维投入列向量,假设有K(K>1)个地区,每个地区的技术水平表示为T(k=1,2,…,),由于技术水平代表着能将n个投入转换为m个产出的能力,因此理论上存在一个能够包络各地区技术水平的普适性共同前沿。

二、中国与世界各国技术差距实证检验

运用DEAP2.1软件以及62个国家的1980-2010年的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得出以下结果:

由表1可以得知,从1980年到2010年,中国的技术效率不断增加,由最后一栏也可以看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技术差距在不断的缩小的发展规律。技术差距率变化主要分为二个阶段:1980-1999年技术差距率值很小,说明技术差距很大;2000-2010年,技术差距率不断增加,技术差距不断减少。

三、原因分析

第一阶段,从1980年到1999年中国与发达国家工业技术差距很大,平均水平大于0.6,且总趋势上技术差距不断扩大。第一,这一时期,正值我国“八五”计划、“九五”计划期间,是我国重化工时代前导时期,这个阶段工业发展的重心在重工业,但是轻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大,我国轻工业技术水平并不高,主要以廉价的劳动力获得比较优势,所以中国与发达国家工业技术差距很大且不断扩大。第二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但我国开放水平还不高,无法从国际贸易中吸收先进技术,无法分享第三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第三,这一阶段我国正值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级阶段,大量工人下岗,技术效率本应提高,缩小技术差距,但由于我国工人素质普遍不高,转型阶段企业管理的混乱,尽管从业人员减少,其实并没有提高我国与OECD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反而技术差距拉大。

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10年处于技术差距追赶阶段。中国加入WTO对中国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作用非常大,在国际贸易根据比较优势国际分工中,中国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可以迅速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中国加入WTO还扩大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市场规模产生规模效应。中国从2000年开始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刺激了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在 2000 年以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重工业的比重在不断提高。2000 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 50%,达到 50.9%,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近 4 万亿元,其中重化工所占比重近 60%,为 59.9%。到 2001 年,重化工所占比重首次超过60%,达 60.5%,2003 年,已跃升至64.3%,2004 年已经达到 66.5%,重化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工业重化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技术进步,增强了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另外我国税制和企业体质改革在这段时期初见成效,市场经济运行良好且充满活力,企业管理效率提高,高等教育在这一时间阶段推广扩展,劳动力市场的用工机制得到改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提高。(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燕,谢蕊蕊.区域工业效率和技术差异研究——基于共同前沿方法的考察[J].产业经济研究.2012(02).

[2]林毅夫,刘明兴.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J].经济研究,2004(7)

[3]林毅夫,张鹏飞.适宜技术、技术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D].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2005年5月.

注解

①Hayami,Y.and V.W.Ruttan.,1971,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82-86.

上一篇:刍议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下一篇:企业网络关系强度测量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