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时间:2022-10-22 07:41:55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数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相关学科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杠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思维能力又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变式性问题创新方法思维培养训练能力一、前言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应试教育的倾向,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抑制。数学课堂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要充分以各种手段与方法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用这种强大的推动力驱使学生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去探索新知识。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培养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训练与培养,而这正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是授人以鱼。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从激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的角度出发。

二、设计发散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想出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是从相同的问题寻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校有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相当于住宿生人数的3/5,外宿生人数是多少?”这种具有发散性的问题,教师不能只注重结果,而是要刻意的指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来探讨:①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是外宿生人数的5/3,外宿生有多少人?②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是全校总数的3/8,外宿生有多少人?③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比外宿生人数多2/5,外宿生有多少人?④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比住宿生人数少2/5,外宿生有多少人?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像这种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之多,我们只要加以分析、探索,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从不同方向思考就能想象出多种可能。只有这样穿插运用才显出效果,才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培养和训练。

三、设计变式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一个机器零件厂完成一批零件,第一工作区需要3天完成,第二工作区需要5天完成,如两个工区合作,那么一共需要几天能完成?②一客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3小时,一货车从上海到北京需要4小时,如果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多长时间能够相遇?③妈妈给了小明一些钱,叫小明买铅笔和橡皮,可这些钱只能买8块橡皮或12支铅笔,如果铅笔和橡皮成套购买的话,能卖多少套?这几道题从表面上看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分别是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和单价、总价、数量问题,但是在教师精妙的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比对等,就很容易地概括出他们的共同道理及其互相关系,它们都是工程问题中的特殊形式――归一问题。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数学语言,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序的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变式性问题的训练,既使学生获取了知识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大大激起了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养成探讨、动脑思考的习惯,更有利于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为了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在对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精心设计了较多的探究性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如在学习“分数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两段一样长的钢管,第一段用去了它的4/9,而第二段用去了4/9米,两段钢管剩下的部分,哪一段长?为什么?本题按常规解法是先求两根钢管原来有多长与分别用去多少米,但钢管的原长无法求出。这时教师就应设计探究性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怎样的条件下,用去的钢管会同样长;在怎样的条件下,用去的钢管不一样长?这样的探究性问题的提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积极思考。因此,在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行思维训练时,我们教师在问题设计上一定要融会贯通,有的要加以系统化,有的要进行综合比对,尽量突出训练思维能力这一重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学有所得。正如一位哲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就是两种思想。”把所学到的知识准确的运用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与提高。

五、设计相近的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设计与新知识相近或类似的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多构思几种方法,以便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开拓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训练。如在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引入新课时,我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则是怎样的?②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时,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吗?学生回答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相近的问题:③异分母的分数单位相同吗?能直接相加减吗?④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加减,应怎么办?⑤怎样把异分母的分数变为同分母的分数?针对这些类似的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掀起学生思想的涟漪,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逐一思考,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行类比思维,很容易的找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事实上,任何科学成就都是在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去训练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古人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不无道理的。因此,只有在学习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六、结语

总之,数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相关学科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杠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思维能力又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民族的脊梁.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上一篇:浅谈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 下一篇:浅谈作文教学的症结与破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