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展专业教育模式的探讨

时间:2022-10-22 04:06:03

我国会展专业教育模式的探讨

【摘 要】会展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之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会展业以年平均20%的增幅迅猛发展。会展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催生了我国会展教育超常规的发展,许多高校在缺乏对会展专业明确认识的前提上,盲目开设会展专业,造成了一方面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现今会展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会展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本文针对这样矛盾的现状,试图从会展专业的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方面探讨相应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会展业;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

随着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会展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许多地区会展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为了适应当今会展业发展的形势,许多高校开始创办会展专业,在创办会展专业的过程中,会展教育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目前会展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会展专业区域分布不平衡

综观全球会展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会展经济的生成、发展和演进与区域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相适应,发达的科技、交通、通信、服务业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在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绝对优势。而从国内近年会展业发展态势分析,也可以看到会展业的规模与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态势,凡是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其会展业的发展水平也是较高的。

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大多分布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从2003年开始,由国家正式批准、一些高校开始开设“会展”专业,如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会展专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的比例,北京、广州是8∶1,上海是10∶1。而一些中部、西部地区,会展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不能与蓬勃发展的会展经济相适应[1]。

(二)专业设置定位不明确

目前开展会展专业的高校等级也参差不齐,一类本科、二类本科、三类本科、高职高专等院校均有开设会展专业。截至2008年底,全国范围内开设会展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学校包括本科、高职高专在内,大约有100余所。其中正式以会展专业招收研究生的学校还没有,只有以其他专业为名义,以会展为方向培养的研究生,例如湖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校等。会展本科专业所占比例较小,不到会展专业学生总数的10%,其它学校都是高职高专院校,本专科比例不协调[2]。

(三)会展专业教材建设落后

由于会展教育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兴事物,目前会展专业的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照搬会展发达国家的原版教材

会展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值得借鉴,但是毕竟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照搬,可以将会展发达国家的相关资料作为一种经验来借鉴,但是不能作为教材来传授。

2.教材的知识体系不明确,存在很多重复知识点

由于会展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市场上的教科书很多书名不同,但是所涉及的内容大同小异,目前市面上的教科书,如《会展管理》、《会展概论》、《会展运营管理》等教材,有些书籍的章节有很多相似的内容,这样很不利于教学,许多学生会对此产生厌烦情绪。

3.教材的实际操作性不强

会展属于应用性学科,如前所述,开设会展专业的本科比较少,大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三本或者是高职高专开设相应的专业。但是目前教材多数以理论为主,写书的教授大多是学院派,行业经验较少,只能就理论谈理论,或是将别的专业的理论照搬过来,加上会展两个字,缺乏实际指导性。这样的教材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帮助。

(四)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多问题

我国会展专业起步较晚,很多高校的会展专业都是适应形势应运而生的,从事会展专业教学的教师,很少有专门研究这一领域的,大多数会展专业的教师都是从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国际贸易转行而来,这些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以及会展管理老师们自身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很难培养出适合我国会展市场的人才。

(五)专业课程设置繁杂不系统

课程设置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几个方面。会展专业作为新兴的专业,课程设置至今还不规范,大多数高校课程设置一方面追求多而全,针对性不是很强,许多在基础课里设置的课程内容,在专业基础课甚至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中又有见到,而且有些课程的重复内容还很多。

另一方面,有些高校的会展专业是从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专业基础上嫁接而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依附于相关专业的痕迹明显,会展专业的特点不突出,导致学生的就业岗位缺乏指向性,削弱了学科专业知识结构。

二、我国会展教育模式的优化对策

(一)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会展业是一种集多方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会展业的发展就要高度整合多方资源。鉴于我国目前会展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以及专业人才素质需求不等这样的状况,会展培育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培养体系。

会展置业人才按照从事具体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会展业核心人才、会展业辅助人才以及会展业支持型人才。会展业核心人才可以承担会展策划、会展项目管理及会展企业管理的管理人才,这类人才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可以在高校的本科及以上教育中设置相关的培养方向;会展业辅助人才包括承担展馆设计、现场搭建、工程安装工作的工程管理人员,这类人才偏应用性,技术要求较高,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开设相关方向的专业,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发挥自己艺术设计专业的优势,结合工科院校的特长,将人才培养聚焦到“展会设计与展台搭建”方向,在会展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3];会展业支持型人才包括承担展品运输、旅游接待、会展服务等工作的相关专业人员,这类人才需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公关能力,可以在高校的专科中设置相关专业。

(二)结合行业实际,提高教材质量

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针对目前会展专业教材建设落后的问题,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材质量:

首先,可以引进国外专业对口的核心教材,但要注意两点,一是教材用语符合中文习惯,有些国外教材译本语言生硬,学生难以看懂,提不起兴趣;二是教材内容要适合我国国情,只有适合我国国情的会展内容,才能为我们所用。

其次,会展教育应邀请相关资深专家组成团队,对相关内容进行系统地编写,只有推广标准、统一、具有权威性的教材,会展教育才能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的道路,我们平时教材也会选择985或者十一五规划的教材,但这类体系的相关书籍也很多,良莠不齐,希望能提高相关的教材质量。

再次,作为应用性本科或者专科,教材建设应该结合自身高校的特长,组织相关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教材编写,这种教材的优点是有针对性,适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同时学生阅读时也与自己平时知识结合得比较紧密,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由于会展专业在我国建设时间比较短,科班出身的教师以及专业资深教师是比较缺乏的,这在各高校是一种普遍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可以试着从以下三点解决:

1.加强高校的人才培养

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国外或者国内会展教育发达的高校进行学习,以便与国际接轨,学习会展行业最新知识,研究成果。

2.加强校企合作

前面谈到了会展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如今高校很多教师理论知识很过硬,谈到实践动手能力却是一个盲区,因此,可以加强校企合作,邀请相关会展公司的相关实践经验强的以及教学能力强的人员来高校做兼职教师或者开展专题讲座。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强化教师的实践经验,可以聘请会展公司的资深职员,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成为教师一员;同时,也可以鼓励一些教师,到优秀的会展企业兼职锻炼,获取实践经验,走向“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建设系统的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盲目追求大而全,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比较杂乱,没有较科学的知识结构。解决这些问题,须做好以下几点:

(1)从全局出发,组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师,进行系统的讨论研究,依据知识的学习规律,从基础到专业,由浅入深,从理论知识走向实践知识,来组织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尽量减少重复内容,有效地进行学科体系搭建、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设计等工作。

(2)依托于本校已经发展成熟的专业,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来进行课程设置。如依托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可以定位于会展辅助人才,进行相关展位的设计、展馆的设计等;依托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可以定位于支持型人才,进行旅游接待等工作。

我国高校的会展专业建立的时间不长,由发展到成熟还要经历一个过程,笔者通过对高校会展专业的学科体系、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这些宏观的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对会展专业的建设尽一些绵薄之力,我国会展专业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相信在不断地改进中会越来越好,为会展业输送越来越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颖.发展会展专业教育推动武汉经济发展[J].理论研究

[2]许传宏.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会展实践教育问题探讨[C]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09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355—360.

[3]薛萌.我国会展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10.4

上一篇:一国企业群投资收益与国家经济发展探究 下一篇:倡导婚育新风 共建幸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