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之机”:并购贷款引爆收购浪潮

时间:2022-10-22 03:48:23

“危中之机”:并购贷款引爆收购浪潮

去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为避免经济陷入衰退,中央政府相续出台了多项措施拉动经济增长。继“国十条”之后,“国九条”也随即出台,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无疑是禁止12 年之久的并购贷款被解禁。2008年12月9日,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

并购贷款业务政策的出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但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仍十分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规模大而弱、多而散的局面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如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集中度低,行业内部过度竞争使得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同时由于企业规模小,在国际上与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弱,成本控制能力不强,难以抵御成本上涨压力。本次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主要产业均出现了企业减产、半停产、停产、转产,甚至倒闭的局面,这给产业整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此时进行产业整合,并购企业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和难度完成自身的战略布局。

并购贷款业务的政策出台,更是顺应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混业经营国家的金融机构因能向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中国的金融业一直处于分业状态,这将限制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机构的跨业并购。随着中国经济与各类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国外金融机构为求得市场先机和优势,必将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加强业务渗透和金融创新,这将使中资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而并购贷款,作为国外银行已经十分普遍的业务,却一直被我国法律所禁止,这不利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银行本身也无法借助于这样一个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其他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因此,并购贷款应运而生,为我国商业银行较为深入地参与企业并购活动,从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会,尤其是现阶段外国金融机构因受次贷危机影响而收缩战线的时机,商业银行可以面对较为宽松的竞争环境,得到一定的缓冲,同时也是顺应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

银联信认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此时推出并购贷款,将产生诸多效益。首先,防止破产企业的增多。2008年下半年,由于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到实体经济,外部需求迅速萎缩,并随着中国出口的迅速下降影响到实体经济。进入11月,形势进一步恶化,出口增速从10月份的19.2%迅速下滑至-2.2%,而此时作为中国投资的三分之一的房地产1-11月销售额同比下降19.8%。在出口、投资双双遭遇困境的局面下,11月发电量同比增长-9.6%,这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停产现象。

与之相伴的,是企业倒闭现象的日益增加,尤其是广东等出口依赖度比较大的如珠三角地区,在2008年底,出现了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的情景。在倒闭、关停企业中,不乏有国内500强“纵横集团”等知名企业。

在危机进一步蔓延的条件下,虽然政府出台了更多的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但这并不能阻止经济下行,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被迫关停甚至破产;由于多米诺骨反应,会导致更多上下游企业进入破产,对一国经济造成更大的破坏,导致社会失业率的提高,最终可能将经济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随着“并购贷款”业务的开禁,有助于解决并购中所缺乏的资金问题,促使并购的更多发生,阻止更多企业陷入困境。

其次,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的大幅下滑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才是本质原因。经济结构的失衡突出表现为储蓄率过高而消费不足,这衍生出两个问题:一是过度依赖外部消费、出口即拉动经济增长;二是投资和工业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主要地位。

这其中,出口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出口消化了大量的产品,带动了工业增加值的增加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属于典型的“出口―投资”拉动增长模式,自2000年来的出口迅速增长,促使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国内的制造企业大力投资,制造了本轮经济的景气在2008年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投资、工业增加值分别占我国GDP的40%、50%以上,均为美国的两倍左右。经济增长依重于投资和工业使得我国经济增长长期表现为“生产驱动型增长”,容易引起产能和生产的过剩;重工业化的经济结构使得我国单位产值能耗高,2004年达到8.33标准油吨/万美元,为日本的7倍,严重依赖外部石油等能源供给,而需求萎缩易引发“生产驱动型经济”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剧烈波动。在刚过去的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中,大量产品出口,刺激我国的产业投资加快,外需消耗了我国大量产品,存在潜在的结构性过剩,一旦外需下降,必然表现为产能过剩。

我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近几年持续上升,目前已经高达30%,为日本的两倍。过度依赖外需和出口部门是造成我国此次经济快速下滑的重要原因,表现为外部经济的衰退造成了外向部门需求和生产活动的萎缩,并通过行业间的联系传导至内向部门,表现为各产业产能过剩,从而造成经济整体的下滑。

目前,我国很多行业的集中度比较低。当产能的快速扩张超过了需求的增长时,通过并购来增强竞争能力是企业的理性选择。并购是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重要方式。通过并购,企业将扩大产品和市场、快速和有效地加强研发力量、消化过剩生产能力、进行行业整合,建立新的组织、收购瓶颈资源、占有核心技术、增加持股价值、提高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价值。同时有助于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减少落后产能,促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有效。

在经济下行时期并购贷款的开放,进行的并购成本相对也是较低的,可以做到经济上行时期所不能做到的产业结构调整。并购贷款可以成为金融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下一步生产力发展进行整合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再次,并购市场广阔,并购贷款意味着银行首次可以合法进入股权投资领域,业务范围大大扩展,同时增加了新的利润来源,盈利空间扩大。

据《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并购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国内共发生19起跨国并购,其中九起并购披露金额约为11.51亿美元。尽管并购事件数量众多,但却隐藏着企业并购资金严重不足的现状。众所周知,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企业融资方式的企业债和中期债券是不能作为并购资金的。在并购贷款推出之前,公司债是惟一可用作并购的资金来源。但由于公司债的发行主体只能是上市公司,且只能在交易所市场发行,使之难以成为并购资金来源的主渠道。

为了保障贷款的安全性,此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贷款禁止投入股权领域,1996年央行制定的《贷款通则》规定,商业银行不允许提供并购贷款。2005年以来,商业银行经事前向银监会报批确认合规后,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华能、国航发放了相应贷款,用于从事股权并购,执行的是所谓的“一事一批”制度。其普遍模式是:商业银行先出具有条件的融资承诺函,向监管机构请示确认办理股权融资业务的合规性,获得批准后再实际发放贷款。直至2008年12月3日金融“国九条”出炉,才明确地在第五条中首次提出“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如今,《指引》的出台,不仅大大拓宽了并购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使得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首次以合法的形式进入股权投资领域,业务范围仅限于财务顾问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银行业务也有了更多的自主创新权,这个意义是颇为重大的。

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在并购贷款这一创新业务中拿到较高的息差收益,在目前银行普遍惜贷的情况下,并购贷款业务将为银行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将给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与想象空间。业内人士根据过去几年的国内并购市场规模预测,商业银行将分享不低于3万亿元规模的并购贷款市场蛋糕。

上一篇:带薪休假比恢复黄金周更胜一筹 下一篇:并购贷款新政对商业银行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