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战略

时间:2022-10-22 01:53:17

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战略

4月10日,美国首都华盛顿首家孔子学院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成立。孔子学院正式进驻美国首都,此举被认为对在全美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具有里程碑意义。

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开办到今,孔子学院已经遍布全球,不仅成为汉语教学基地,同时也成为向全球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多元文明的接触与交流,使汉语文化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负责管理和指导全球孔子学院的孔子学院总部,即国家汉办的工作成绩是巨大的。但现实地看,汉语推广的现状与国家的期望还存在差距,这是因为在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的方法和策略上,还需要总结规律、研究方法、继续提高。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历年来,中国政府丰富的社会与行政资源为孔子学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仅2010年一年,孔子学院(课堂)启动和运营,支出金额就达到4704万美元,总支出近1.4亿美元。2004?2012年8年间,中国政府在这一项目上的投入已超过5亿美元。即使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家对孔子学院的投入支持仍在增加。孔子学院成立不足10年,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截至2011年底,已在105个国家建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到50万人。

尽管有了较大的体系,但孔子学院自身还难以做到盈亏平衡,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良性运营,甚至部分孔子学院还处于“不活跃”状态。从语言学习人数来看,国家汉办仅在2009年曾公开宣布全球超过4000万人在学习汉语。国内媒体宣称截至2010年底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达到1亿。与之相比,2010年全球有20亿人在学英语。显然,英语仍然是全球强势语言,汉语远未成为当今世界的强势语言。

客观地讲,目前汉语推广实现的效果,未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历年以来持续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全球汉语学习的人数没有显著的提高,与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不相称。理想与现实存在落差的原因,需要充分考虑到内部因素(国家战略)和外部因素(文明差异),同时还需要正面认识到战略、策略等方法论方面的问题。

西方的有色眼镜

尽管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但西方国家观察中国时仍经常戴着有色眼镜,一方面制造“中国”,另一方面又散播“中国崩溃论”,由此带来敌视心态和歧视心态复合存在的情况,导致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经常遭到西方政治抵制。不客气地说,西方国家一方面残存冷战思维,另一方面坐井观天看不到中国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变化,这仍然是双重心理作用。

美国军事理论家、美国“海军之父”马汉在20世纪初就提出“中国”,1990年8月,日本防卫大学副教授村井龙秀发表了题为《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一文,从国力角度把中国视为潜在的敌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孔子学院陆续在多个国家开始运作,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和“反扑”。“中国文化入侵”的论调不断被炒作,西方政客别有用心地攻击孔子学院,质疑孔子学院是“以汉语教学掩护文化渗透”,“宣传意识形态”为目的,甚至称孔子学院是“间谍系统”,是中国软实力渗透战略的一环。

早在2010年,美国政府就开始透过各种管道调查孔子学院,对教材、教师以及孔子学院教职员工的来往信件等都进行层层审查。2012年美国国务院指令,要求孔子学院部分中国老师离境。美国北达科他州的州立迪金森学院则拒绝开设孔子学院。这一年,孔子学院在德国遭遇激烈的“围剿”。加拿大现任总理哈珀曾在2008年宣称孔子学院是间谍机构;一名加拿大通讯社记者也曾引用加拿大情报局CCIS监控孔子学院的报告,宣称中国在全球设立孔子学院,是变相成立“西方洗脑机构”。2010年,日本大阪产业大学事务局长重里俊行称孔子学院为中国的“文化间谍机关”。

出现“”、“间谍说”,根源在于中西方意识形态及政治制度的差异。孔子学院在西方的形象是一个官方宣传及公关机构。西方媒体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的“文化前哨”。尽管在欧洲,法国、德国等国家也设立与孔子学院类似的法语联盟、歌德学院等文化输出机构,但孔子学院是“惟一一个直接由政府赞助和管理的机构”。如果不从宣传方法策略上加以改善,抵制和冲突将持续甚至恶化。

除了政府因素,民众心理也不可忽视。西方国家很多民众看待中国时带有强烈的心理优势,在他们观念里中国仍然贫穷、落后,不屑了解中国的现状,对中国的总体印象还停留在“五千年文化、长城、故宫等比较孤立的角度。”因此,汉语走向世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都需要研究西方民众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交流方式。

西方国家的语言战略

孔子学院的设立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需要,也受到了西方国家语言文化推广策略的启发。为推广各自语言和文化,西方主要国家早在19世纪就成立了专门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法国1883年成立法语联盟,英国1934年英国文化委员会,德国1951年成立歌德学院,西班牙1991年成立了塞万提斯学院。由于西方比我国民间财团体系发达,所以相对于孔子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法语联盟等语言推广机构能够从企业、民间及社会团体获得较大的资金支持,接受政府资金支持比例较小。

研究西方国家的文化传播战略,会发现语言推广机构的使命会服从、服务于国家特定历史阶段的整体外交政策和利益诉求。这些语言推广机构的组织管理实质上都代表了国家的利益取向。政府部门的深入参与和控制语言推广机构显而易见: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最高负责人通常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高官。例如伊丽莎白女王是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庇护人,查尔斯亲王是副庇护人;历届法国总统都是法语联盟的名誉主席;歌德学院的最高管理层―代表委员会的现任主席犹塔・林巴赫曾历任德国司法部长及德国最高宪法院院长。各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成功运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实质上是政府文化外交战略的具体表现和重要平台。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语言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强力的文化殖民手段,西方国家都企图通过语言传播,使本民族的价值观深入到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展,进一步推动全球文化趋同倾向。美国很早就将英语的推广作为国家战略,将语言作为“语言战略武器”,制定了各种积极策略,并且赋予诸多使命,其中之一便是利用语言工具,传播美国意识形态,对“关键语言”区域进行文化渗透,推销美国的意识形态,破坏他国文化安全。

英国二战后把英语的推广和普及视为政治、军事和经济以外的第四个层面的外交活动,英国文化委员会的最初使命就是推广英语,传播英国文化。1954年,英国政府正式把英语推广纳入国家战略框架。根据发展规划,英国文化委员会到2015年让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讲英语。

德国同样重视通过德语来增强国家软实力。歌德学院是德国的文化中介机构之一,是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重要执行者。歌德学院的主要工作为语言工作、文化活动和咨询服务。歌德学院在德国对外的文化推广传播中占据核心和主导地位。正如德国驻华使馆墨沛博士所言:“德国在海外的文化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靠歌德学院,使馆只做很小的一部分,也就是办公室的工作”。

法国在语言教学时不忘灌输法国文化,宣扬法语代表一种“地位”、“修养”和“生活的品位”。针对法语联盟在法国文化传播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法语联盟的前名誉主席希拉克说“法语联盟一直是法语国家的前方哨所”。

我国需要提高语言战略的层级

当今时代,语言和文化传播已经被西方普遍纳入国家战略之中。将语言推广和文化推广相结合,是发达国家向外扩张所采取的的基本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旧的殖民体系被打破,西方主要大国纷纷淡化对外宣传色彩,走上了国际文化传播之路,采用语言和文化推广这种温和、间接而隐蔽的文化外交方式。各国的语言文化外交一般以语言作为起点,但最终目标是文化传播,正如汉办主任许琳所言:“语言是载体,教学是媒介,走出去的是文化,是这个文化所反映的各国的价值观”。

从国家战略角度看,孔子学院与英国文化委员会等一样,作为语言推广机构,都为国家整体外交政策和利益服务。语言推广和文化传播历来是与国家的政治目标相呼应的。国家间的语言与文化交流,其主要或核心内容都贯穿着各自的外交战略。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政府的对外语言文化传播机构,也要服从中国的整体大国战略,要为提高中国“软实力”,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而服务。

孔子学院虽然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但语言文化推广速度并未与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的步伐相适应。究其原因,不能忽视中西方经济、文化上的深层差别。通常而言,人类对某种外语的接纳程度依赖于对该语言所属国家文明的认同程度。一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体现了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形象,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对这个国家未来的预测。国强则语盛。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优越于中国,西方文明相对于中国文化仍然占据优势地位,英语属于强势语言,汉语相对弱势,在此现实之下,西方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愿望较低,有意愿学习中文的比例也比较小,与当今中国人学习英语趋之若鹜的情形有天壤之别。

除经济文化上的深层差别,在文化传播手段方面,西方国家拥有我们无法比拟的高效传播手段、巨大的资金储备、丰富的运作经验、严密的网络体系和组织机构。这些差距,是在文化传播领域我国面临的竞争压力的根本原因。而目前这方面中国的经验和手段都不足。

纵观西方国家语言战略状况,我国需要提高语言战略的层级。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就曾指出,目前“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地位不够明确,没有被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没有成为国家外交和外宣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没有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进行总体规划与实施”。

文化传播要研究方法论

做成一件事情要讲究方法,推进一个国家战略必然需要研究方法论。中国的语言推广战略,不可避免地要与全球各国打交道,因此更需要深入研究有效的方法策略。

语言的推广总是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任何语言都离不开孕育他的文化的土壤。各国语言战略一般以语言作为起点,但最终目标是文化传播,正如许琳所言:“语言是载体,教学是媒介,走出去的是文化,是这个文化所反映的各国的价值观”。

虽然认识到语言战略的本质,但是为避免西方国家种种非难和武断猜疑,甚至被扣上“文化渗透”的帽子,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文化时采取了适度淡化意识形态的做法。这在策略上考虑是可以的,但是核心目标不能动摇,必须坚定不移地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抵制“西方中心”的话语霸权。只有不断扩大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领域和范围,语言才能随之发挥其战略作用。

我们应多向文化传播做得成功的国家和机构学习。相比中国汉语推广的现状,英语在全球的推广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需要学习英语在全球推广的策略和手段,研究行之有效的策略。西方人只有认同了中国文化,才能激发出学习汉语的内部驱动力。

目前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由于创意匮乏和缺乏再创新,文化作品展示形式较为单一雷同,缺乏创意,对西方民众缺乏吸引力,基本属于浅层次上的文化推广。我们司空见惯的文化资源在西方国家看来却视若珍宝,他们重新诠释,灌入西方价值观,如美国借助中国的传统题材拍摄了《花木兰》动画大片,票房过亿;中国名著《三国演义》被日本的动画和韩国的游戏改变后,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这些原本属于中国的古典文化被国外进行挖掘、创新,加入其价值观、宣传文化,成为他国巨额利润来源。对外文化传播中,我们必须做中国文化的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挖掘,多创新,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潜力真正发掘出来。

同志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实践表明,文化传播如果与本国特色艺术形式结合推广,会收获出人意料的效果。西方对于中国武术的认识和接受,是看李小龙武术电影而开始的;李玉刚的表演在西方多个国家大受欢迎;一些传统音乐在西方的表演也受到西方民众的热烈评价。我国的文化传播机构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差异性研究,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采用西方国家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文化,水到渠成地完成文化传播任务。另一方面更要让中国传统文化保留自己的特色,展现出卓然不群的魅力,这是一个重要课题。

从文化传播手段上看,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世俗文化的全球传播手段,值得我们学习。美国人通过文学、影视作品、艺术品、广告等,从多角度立体展现美国世俗文化,潜移默化传播观念、道德伦理、生活方式和社会准则,培养西方意识与观念。在新媒体时代,世界霸权国家拥有庞大资本、长期对外宣传的传媒系统,严密的网络体系和组织结构,他们必然凭借控制的全球主要媒体和技术优势,冲击他国文化安全。在我国文化传播能力尚不够强大的时候,我们不妨采取文化上的“拿来主义”,积极地参与、学习并逐渐地利用它来壮大自己,并且健全自己的传播手段与传播渠道。

孔子学院任重道远

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对外汉语推广战略虽已起步10年,但仍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目前,承担汉语推广职能的机构,在国外主要是国家汉办领导的孔子学院体系,在国内主要是各大学的留学生教学部门。这两个体系,在对外交流方面有其独有的优势,也有其天然的局限性。汉语推广不仅需要官方带动,还需要调动民间力量参与。由于对外汉语培训市场大潮初起,民间培训机构普遍规模偏小、生存周期太短。整个市场缺乏有效的运作标准,恶性竞争屡见不鲜,导致培训机构能够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和推广战略的很少。目前对外汉语培训行业,许多企业转瞬即逝,近10年以来,民间机构只有唐风汉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做得比较扎实,能够有计划逐步有序拓展海内外市场,在汉语水平考试、汉语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但“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汉语要走向世界,首先需要国内的对外汉语培训行业整体上有充分的发展。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为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的孔子学院担负着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经过近10年的发展和努力,孔子学院成为代表中国的文化品牌。此品牌的良好运作,将成为我国构建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语言战略的重要一环。孔子学院要抓住当前机遇,迎接挑战,研究西方国家文化传播之道,制定传播策略,把中国文化的精髓真正“送”到全球。(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对外汉语教育资深人士)

上一篇:信用卡与经济繁荣下的破产潮 下一篇:航天员刘洋被河南林州聘为“红旗渠形象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