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名著教学中生命教育

时间:2022-10-22 01:52:26

浅谈文学名著教学中生命教育

当前,科技与经济迅猛发展,消费主义与实用主义弥漫,有用与实用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侧重于精神表达的文学名著大多被视作“无用”,逐渐淡出人 们的视野,文学名著生命教育的边缘化成为无可回避的现实;现实的语文教育本身也仍然存在漠视个体生命意识的弊端,这种文学作品上的政治泛化,科学的解读障碍,遮挡了我们透视文学底蕴的眼光,阻挡了我们迈向作品生命内涵的步骤。而在媒体上常看到一些学生漠视生命,甚至造成人身伤害之事,每每听闻皆触目惊心。因此,在文学名著教学中应关注生命意识的培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阅读与鉴赏优秀作品,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同时规定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可见在文学名著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意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文学教育的重要目的。

当然,文学名著中也存在着生命教育的缺失。近来人气指数极高的武侠精品小说《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是金庸笔下众巾帼、须眉英雄中亦只有谢逊勉强可以比拟的完美英雄,这位侠义十足,武功盖世的“北乔峰”,也有视生命为草芥的疯狂杀人的时候。在第十九回的“聚贤庄事件”中 “乔峰杀人之后,更是出手如狂,单刀飞舞,右手忽拳忽掌,左手钢刀横砍直劈,威势直不可挡,但见白墙上点点滴滴的溅满了鲜血,大厅中倒下了不少尸骸,有的身首异处,有的膛破肢段。这时他已顾不得对丐帮旧人留情,更无余暇分辨对手面目,红了眼睛,逢人便杀。奚长老竟也死于他的刀下。”如此杀戮的血腥之气,无不体现着生命之轻。

在《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名著中,也存在着重血腥之气,轻生命之嫌。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儿把主子的一件东西弄坏了,被毒打完撵了出去,不久便投井自尽;贾母的丫头鸳鸯,当主子魂归九天之后便殉主上吊。“老太太疼我一场我跟了去”。这大观园亦非净土世外桃源,也有许多草菅人命的刀光血影,轻视生命的尊贵。而《水浒传》中李逵正是视生命为草芥疯狂杀人机器,“那个黑大汉轮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推倒颠翻的,不计其数。”就是打虎武松于血溅鸳鸯楼一节中,为了发泄身受迫害的怨恨,一脸杀了19条人命。杀张都监,杀蒋门神,确实是他们恶贯满盈,咎由自取,是报仇雪恨;但是,杀死那些儿童、女眷、马夫、厨师就是滥杀无辜,是不尊重生命。比起《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杀戮血腥之气大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如“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他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他将要杀猪好心款待他的其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一家全杀死,“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当董卓得知大将军华雄被关羽所杀后,因袁绍是反董的盟主,便听手下之言,杀死在他手下当太傅的袁绍叔叔袁隗。“卓然其说,唤李催、郭汜领兵五百,围住太傅袁隗家,不分老幼,尽皆诛杀。”这种血腥杀戮,体现生命之轻。可见,文学名著教学中生命教育任重道远。如何在文学名著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呢?

1.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汲取生命的养料,提升生命品质。

文学名著,无不凝聚着作家浓郁的情感和殷殷心血,无不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生命光芒。在文学名著的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命教育资源,从中寻找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结合点。这就必须广泛阅读文学名著,感悟生命可贵,让学生主动追求生命的意义。文学名著的教育作用以及对文学教育的重视,古今中外皆有论述,中国古代孔子有“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西方古代亚里士多德也注意到文学作品对人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他在《诗学》中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贺拉斯在《诗艺》中也明确地指出文学名著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如学习陶潜《归去来辞》,感悟诗人归园的种种生命情状。“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的归家途中愉快之情;“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归家中以家人谈心,以琴书为伴的快乐之情;文章结尾“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的内心独白,真是一位率真而闲适大隐之士。如阅读李白《蜀道难》领悟诗人慨叹世道艰难,有志之士报国无门的情怀,阅读《将进酒》体味主人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豪迈诗情,一个奔放而乐观的生命状态跃然纸上。又如阅读苏轼经典诗词,引导学生走进苏轼,让学生学习苏轼面对生活的失意、艰难、痛苦时采用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处理方式,呈现不同的生命状态:被贬黄州,写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谪居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远贬海南,却说“九死南方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透过这些诗词,学生会被苏轼那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超然洒脱性情意趣所感染。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史铁生在逆境中求生存,在困难里磨练意志,劝勉学生勇敢地面对人生,跌倒了,爬起来,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所说的“那闪光的句子――跌倒的是身躯,不倒的是信念……”

2.发掘文学作品丰富的内蕴,激发学生对生命追求的热情。

知人论世是阅读文学名著必须要做到的,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经历、创作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注意文学作品内涵的多样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举办朗诵表演、作品讨论会,以便理解作品丰富的内蕴,发掘作品中深层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生命追求的热情。如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直至“泪尽而逝”,曹雪芹创作过程显然是“生命书写”的过程,他代人写心立传,替人笑傲歌哭,赞宝玉之多情,叹女儿之无运。这是作者用生命书写的一部“关于生命”的书!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生命意志的契合。在生命意志上,林黛玉的哀伤时时提醒了贾宝玉,《葬花辞》是林黛玉吟诵给贾宝玉听,而《芙蓉女儿诔》的听众恰好是林黛玉,也只有林黛玉才能听出其中的忧伤与感怀。所以,这种爱是宝黛相互的怜悯,是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共同迷茫,是生命意志的默契。

3.引导对文学名著情感体验,丰富情感世界,提高生命意识。

文学作品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对于人们精神的影响,这是由文学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审美教育功能所决定的。文学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方式,作为与现实物质世界相对立的层面,无论何时总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情感和姿态。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生命意识。因为作者是从生活中发现美,从而在此基础上创作美,以美来吸引人感染人。无论是江南水乡,还是塞北长城;无论是惊涛骇浪,还是晓风残月;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无不可以进入文学视野之中,以此为素材,作家以独特的审美能力,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一个有着情感、思想、道德、文化、生命的世界。而文学阅读的独特意蕴是指向生命的深层情感,以文字为中介达到对生命诠释,情感交流。因此在文学名著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作品,进行情感的体验。如读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枯藤老树昏鸦所交织场景给人伤悲无比,凄凉无限。而读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在心灵中平添了一份信心与力量,成为节操自励的格言。

总之,在文学名著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是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收稿日期:2012-10-30

上一篇:无线光通信中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下一篇:新时期大学生学习观重构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