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泛娱乐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时间:2022-10-22 01:05:03

校园文化“泛娱乐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 要】大学校园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弘扬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和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的任务。 在商业文化的冲击下,在深刻转型的中国, 泛娱乐化的倾向愈加明显。 泛娱乐化给大学校园文化带来的严重消极影响, 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 建构校园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 坚持依托高校党建、全员育人、网络资源、红色文化、兼容并包的力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校园文化;泛娱乐化;思想政治教育

追求快乐是人本身的一种需求,人类需要放松自己,娱乐就是可取的放松和调节方式之一。高校是培育先进文化的场所,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先锋,它是在学校创造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目标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体,【1】可以说高校的校园文化是通过孕育和营造各种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研究的是在校园文化在泛娱乐化冲击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校园文化“泛娱乐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所谓“泛娱乐化”,就是原来属于纯粹娱乐体验的各种形式、元素开始向非娱乐领域的渗透和蔓延, 使得非娱乐领域里的各种活动过程都带有娱乐化表征的一种现象。【2】 目前, 虽然对“泛娱乐化”现象褒贬不一,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就是不管人们是否承认或赞同, 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 特别是在网络的作用下, “泛娱乐化”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客观、普遍的趋势。

令人担忧的是,“泛娱乐化”已经渗透在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各种活动之中, 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共享全球娱乐资讯、 参与娱乐体验的同时, 也把自己的娱乐需求延伸到校园文化活动上, 从而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困惑, 引发了新的课题, 提出了新的挑战。值得警惕的是, 随着近年来娱乐文化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影响, 校园文化应该具备的隐形德育作用正日益受到实质性的挑战, 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在泛娱乐化背景下, 商业气息浓厚, 越来越具有娱乐的特征, 原有的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也开始逐渐淡化。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校园文化

尽管泛娱乐化趋势已成一定规模, 但还是要坚持辨证地看待泛娱乐化现象和趋势。既要看到大学生娱乐需求自发延伸对校园文化建设造成的不利影响, 又要看到泛娱乐化趋势的必然性和可借鉴性, 因势利导, 使满足学生娱乐需求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到内在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这一丰富的理论体系成为社会思想共识的基础,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尤其要注意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借娱乐之名, 动摇人们的主流意识形态。 因此, 泛娱乐化背景下,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如果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是无任何意义的。

3 五项并举,坚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1 依托高校党建的力量

依托高校党建的力量不仅有利于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特色, 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而且可以保证党对校园文化建设直接或间接的领导。因此,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抵制泛娱乐化趋势, 必须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尤其是要发挥学生党员的重要作用。 把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 特别是把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出来, 这既是大学生党员这个特殊身份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3.2 依托全员育人的力量

高校这块思想文化阵地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 在高等学校里, 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但是这种内在的动力不是哪个部门哪个老师一己之力就可以提供的, 必须要全民皆师、 全员育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党、政、工、 学、 团等部门密切配合, 充分依托全员育人的力量, 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上步调一致, 统一思想, 大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才能无时无刻无地显现。

3.3 依托网络资源的力量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其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大小, 更取决于是否被传播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当前, 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蓬勃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契机。 目前, 全国网民总数达到4.57亿,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谁控制了互联网, 谁就控制了舆论阵地。 不仅泛娱乐化趋势经过互联网得到强化, 而且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感很强, 甚至平时的生活和感情交流都通过网络虚拟了。 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从实体平台拓展到网络平台是时代的必然。

3.4 依托红色文化的力量

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振作、 一个民族复兴, 红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应和不能丢弃。在红色文化熏陶下, 大学生接受传播和教育是必然的, 但只通过简单的方式来接受红色革命洗礼。增长历史知识显然还不够。 因为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文化始终体现先进性和永藻生机的源泉, 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 红色文化也不例外。 但仅仅在校园里唱红歌, 在课堂上大谈特谈红色文化还不行, 必须进行文化创新, 而文化创新一个最基本的取向就在于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甘肃畜牧工程学院充分利用甘肃丰富的红色资源,在甘肃会宁(红军会师纪念馆)、高台(西路局烈士纪念馆)建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到2013年组织党员、团学干部8次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

3.5 依托“兼容并包”的力量

在泛娱乐化冲击下, 高校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过程中要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 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西方大学精神中的精华与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时代精神有机地融合, 促使中国大学精神发扬光大。 高校要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必须树立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化的多元化, 在大力发展精英文化的同时吸收大众文化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 使大学精神更富有时代性和全球性。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并且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德育活动形式,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 校园文化本身很难准确测量、考评, 特别是校园文化的影响是长远的, 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以明显地表现。 因此, 本文所提的五个依托仅仅是初步探究而提出的一些观点与建议,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规律和做法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第8一9页.

[2] 姜宏亮,陆颖,裴洪亮。对泛娱乐化现象的反思【J】新闻传播.2010,(10).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资助“高校文化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A-1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巩立超(1976-),男,甘肃宁县人,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下一篇:浅议文博行业人才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