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愤”“悱”

时间:2022-10-22 12:37:08

如何让学生“愤”“悱”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启发式”教学的出处。但后人对孔子所说的“愤”和“悱”的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颇有争议。朱熹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是说,教学必须首先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心里想知道可又一下子弄不懂,口上想表达可又一下子说不清楚。不到这个时候,就不教给他。

学生的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应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活动。这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它强调的是“主动”,我认为,这个“主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灵魂”,更是F代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高效课堂”“卓越课堂”乃至我们学校打造的“启导课堂”,无一不是以这个为标尺。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学校打造的“启导课堂”中的“启”和“导”就是灵魂,也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强调教师要真正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活跃起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的,“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一旦到了学生“愤”“悱”之时,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给予“开导”“启发”“点拨”,只要到了这个时候,就会一点即“破”,一点即“通”。而“这个时候”,就是关键点,找准这个关键点也就非常重要了。而这个“关键点”其实就是要找准学生的“兴奋点”,“于关键处导,于疑惑处导”,而且只能导,不能“越俎代庖,给学生达成结论,牵着学生硬拉着学生去实现目标”。人们普遍关注的是“找准这个点”,找准孩子们的兴奋点,也就是找准孩子们的“愤”“悱”点。这个点固然重要,但是,我认为另一个“点”比这个“点”更为重要,那就是如何让学生“愤”,如何让学生“悱”,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兴奋”,这恐怕是作为老师最最重要的也是最最难的核心问题了。

其实,这里就是一个“兴趣”问题。俗语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兴趣,他可以“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他可以做到不吃不喝不睡,那他的效率就不只是“事半功倍”,恐怕是“事半”“功”好几倍甚至几十倍了!可以这么说,只要有了兴趣,没有办不成的事,何谈学习呢?

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是的,传统的教学就是老师积极地“传”,学生被动地“接”,其实,课堂要有效率还真要让学习“主动”地学习,也就是有兴趣地学。

启导课堂的几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是“激趣导入”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下来的几个环节“启学生疑”“导探释疑”“反馈拓展”,这几个环节表面上看没有“趣”,其实,处处都少不了“趣”。只有一个个的“趣”,才能把学生一步步诱入情境中,让他们思路大开,在迷宫中越走越兴味盎然,在这当中获取的知识才丰富!

那怎样才能诱“生”深入,让学生“愤”“悱”地有兴趣,对所学的内容充满好奇心呢?

1.备“激趣导入”:作为老师,可别小看这环节,它可是引导孩子进入课堂至关重要的。也许从表面上看它并不是整堂课的重要内容,但它是学习重要内容的敲门砖,这个环节做好了,就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

2.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个问题要设计得精、妙,要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只要有了这样的问题作牵引,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由几个学生的“活跃”带动更多,甚至全班同学的“活跃”,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也就会活跃起来。

3.不断变换“花样”,让孩子一直处于兴奋之中。让他们感到上课的乐趣,并想上这样的课。

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一定要想方设法吸引他们,让他们思考,让他们主动表达,让他们在乐趣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

不断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去满足其学习的新需要。创设一个又一个“愤悱”状态,定会使学生处于“需要―满足需要―新的需要―更高的满足需要”这一系列矛盾的产生、解决之中。唯有这样,学生才会满腹疑惑走进探究,主动参与学习,学生的需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

兴趣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教师的教学、周围环境的影响、学习者有意识的自我培养都有关。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上一篇:新课改下苏教版小学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 下一篇: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