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22 12:22:30

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凸显,培养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越来越重要。文章总结了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了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基于第二课堂的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实践的措施,指出了当前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就业能力;校企合作

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上涨。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创下历史新高,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了约22万人,相比2013年更是增长了约50万人。毕业生总数的不断增加所带来的就业难问题,给国家和地方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挑战。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就业工作,深入挖掘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帮助广大高校学生开启好职业生涯,迈好进入社会的第一步,成为了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工作任务和课题。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基本平稳

根据麦克斯研究院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就业报告》”),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非失业率为92.1%,比2013届的91.4%略有上升,比2012届的90.9%上升了1.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非失业率为92.6%,比2013届的91.8%和2012届的91.5%均有所上升;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的非失业率为91.5%,比2013届的90.9%略有上升,比2012届的90.4%上升1.1个百分点。[1]从近三届毕业生的非失业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情况呈稳定上升趋势。

2.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增强

自主创业作为非失业率中“其他非受雇全职工作比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且从政府简政放权的角度给大学生创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实惠,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积极性。《就业报告》中指出,2014届大学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79.2%,与2013届的80.6%、2012届的81.3%相比有所下降。而总体就业情况能保持基本稳定,从一个角度说明自主创业等“其他非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有所升高。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高于2013届的2.3%和2012届的2.0%。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0%, 比上届的1.2%高了0.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比上届的3.3%高了0.5个百分点。[2]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比例持续上升,大学生创业意识明显增强。

3.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地初步呈现“重心下沉”

往年的统计数据表明,高校毕业生中有一些“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思想,首先选择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人数居多。[3]而根据《就业报告》,从毕业去向的城市类型来看,2010至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就业的比例基本持平,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就业的比例从56%上升到60%。数据表明,在过去五年里,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在二线城市的就业比例持续上升,他们的就业城市分布已经初步出现“重心下沉”。[4]

4.民营企业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主要用人单位

结合笔者工作单位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和相关调查,毕业生就业流向主要有:党政机关约占1%;事业单位约占8%;国有企业约占7%;除去约15%继续读研究生和出国的学生,其余69%左右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集中在企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据麦可思调查发现,民营企业是2014届大学毕业生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的比例为50%,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该比例为65%,在外企就业的比例相对略有下降。由此可以看出,民营企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用人单位,选择到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正持续上升。

二、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1.校企合作模式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不仅是指获得工作的能力,更包括胜任工作、可持续发展、再次择业及为企业、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因此深入了解社会和企业需求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前提。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不同的环境和资源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大学生通过参与校企合作,对行业、企业进一步深入了解,在实践环境中找到自身定位,从而有效提高就业能力。

2.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掌握与运用的技能。当今,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校企合作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将大学生带入实际生产工作场景中,使其在深化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掌握企业实际生产环节,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能力。

3.校企合作模式完善大学生社会适应品质

社会适应品质既包括诸如组织忠诚、乐于奉献、待人接物得体等态度因素,还包括诸如工作勤奋认真、有进取心和职业认同感等个人品质因素,其作为一种软技能,是职业发展获得成功的前提。“90后”大学生性格特点中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等特点。在其就业教育过程中,社会适应品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让大学生尽早走出“象牙塔”,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抗压能力、组织的文化认同感、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尽快实现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4.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就业能力中的重要构成因素,包括自主工作能力、学习意愿及学习能力、自我提升能力、压力应对能力等。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的实践环境,将促使大学生加强自我认知,找到自身不足,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另外,相对高校的理论学习,在企业实训中,大学生会更易接触到企业、行业的相关信息与新技术,可通过明确和修正职业生涯目标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使自我发展目标与社会需求更加匹配。

5.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个体通过将已有的信息打散、重构后,转化为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普遍不墨守成规、有想象力、敢于尝试新任务、迎接挑战、具有冒险精神等。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创新能力还应包括创业能力。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促使大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时加强学生对行业的敏感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6.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动性

大学生就业能动性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础上获得的对就业活动的一种主动态势和支配地位。就业能动性不足主要表现为就业意识不足、就业意向不强、职业生涯无规划、就业目标不明确。让学生参与校企合作,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同感,从而达到加强其就业意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改变大学生墨守成规、从众的心理,激发其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

7.校企合作促进高校人才素质培养、输出模式与社会需求的匹配

对高校而言,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首先,围绕知识的传承、创新以及转化与应用三要素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一个互融、互补、互促的螺旋上升系统,形成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与环境;其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结合行业发展的最新特点,重新整合教育资源,根据行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主动调整专业方向与定位,使之与社会背景、行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从而使人才输出质量与社会和行业需求更加匹配;最后,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聘请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师,拓展师资渠道,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的有效对接,使大学生的素质模式与企业、行业需求更加匹配。

8.校企合作可为企业拓宽人才获取的渠道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人才优势,解决自身的技术难题,推动技术改革与创新,丰富人力资源储备,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在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通过定向培养机制,促使高校依据企业的特定发展需要相应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发展方向,使其输出的人才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形成企业对高校输出人才更加信任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使大学生更为直接地针对相关企业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使企业得到对其文化更加了解与认同、掌握前沿技术的那一部分优秀人才,从而使企业人才招聘良性可持续发展。

三、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实践促进就业的措施

1.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实践

(1)学生参与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横向课题,是指科研人员受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委托开展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项目,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实现形式之一。[5]在高校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改造等横向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课题中具体的研究工作,可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起来,在深化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加强对专业前沿的了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而且经过实践的锻炼,还能加深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加深对行业现状、前沿科学的认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提升职业素质和增强就业优势,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2)毕业设计与企业需求的定向结合。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毕业设计导师通过与企业进行定向联系,根据企业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或企业相关科研内容设置毕业设计题目,提出相关设计要求,使学生开展定向研究,完成毕业设计与论文。通过学生的毕业设计与企业定向结合,既可以使学生在毕业设计时了解专业前沿和企业实际生产状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又可以为解决企业实际生产实际问题提供可行性方案。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可以定向为企业输送人才,使校企合作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通过科研与项目转化促进创业、就业。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实验室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为载体,以导师指导、实验室开放为基础,使学生自主进行科学研究,形成科技项目。通过对较为成熟的项目进行培养,在可行性良好的情况下可向企业进行推荐或帮扶项目进行自主创业,从而最终完成成果转化或转让、自主创业,达到科研促进创业和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2.以第二课堂学分制度规范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除按照学生课程要求进行的科研实验活动之外,通过制定第二课堂学分相关办法,将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相关要求列入第二课堂管理,设立科研活动相应模块学分。通过第二课堂学分制度的规范,使学生参与的科研活动成为学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失的部分。通过引导学生获得第二课堂相应模块学分,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使学生自觉开展科研活动和专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四、当前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存在市场失灵、行政失灵。①市场失灵。企业与高校开展科研合作,需要投入设备、资金,但科学研究是有风险性的,会存在研究失败或在一定时间内无法使企业得到经济回报的可能性。这就导致企业一方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对校企合作最终能否产生经济效益产生疑虑,即通过市场无法激励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这就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抑制企业从事校企合作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②行政失灵。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激励企业的科研活动。比如,在政策上,从事科研活动的企业可以享受税费减免、资金支持、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高校教师从事校企合作,可以在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等方面得到支持。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课题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等方面缺乏专业评审能力,导致校企合作产生成果大打折扣,导致校企合作效率低下,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

(2)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存在局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有限,他们在导师课题中承担具体的科研操作,缺乏对课题的整体性把握;学生在毕业设计与企业定向结合中,所研究课题并不能切实深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去,课题的研究成果也无法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同时,学生因科研能力有限,通过对所研究的成果进行转化、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不高。

(3)科研成果归属存在纠纷。校企合作中由于科技创新的周期较长且投入风险较高,在合作之初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但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科技研究出现成果后,其无形资产高附加值的属性和可能的高额回报,使得校企合作中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等相关利益方对于科研成果的归属可能产生纠纷,从而给校企合作造成不利影响。

2.解决办法

(1)引入科技成果协调员机制。建立科技成果协调员机制,即在高校科技部门设立协调员,承担企业需求调查、创新创业调研、合作业务洽谈、知识产权转化等工作,更加切实地在校企合作中推动项目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同时,引入科技成果协调员机制,有利于高校汇集专业相关企业信息,就企业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委派高校与之相关的科研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走进企业为企业进行项目指导、知识产权申报、科技人员培训等,从而提高校企合作的效果和成功率。

(2)搭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预孵化平台。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鼓励和吸引高校的科研项目产业化转化,通过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使企业了解和发现所需的项目成果信息;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的转让;另外,通过搭建共用高校研发平台的合作方式,可以降低企业科研活动的资金投入,减少科研成本,并为高校实验平台创造效益。在高校建立科研项目预孵化平台,为具有科研项目的师生提供成果转化的基础设施、经费,提供创业指导等集成服务支持,并向企业、风险投资人、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项目推荐,从而降低高校师生的创业风险和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3)引入法律法规保障。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校企合作中各合作方在交互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产权争议、企业机密泄露和债务纠纷等。校企合作需要在法律的规范和保障下开展,而当前我国的政策法规在相关领域的法律规范与保障尚有缺失。应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预防知识产权纠纷;对企业商业机密进行立法保护;完善产学研合作相关法规,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制度,明确校企合作中各方的关系、权利和义务。

五、结语

综上,校企合作使高校、企业在产学结合上取得科研成果突破,并实现高校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输入的“双赢”。一方面,校企合作可使企业在学生参加生产实践时选择优秀的毕业生,有利于企业选拔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则能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通过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引导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通过参与横向课题、定向毕业设计、自主创业等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这个重要环节中得到锻炼,巩固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尽早了解专业发展态势,进一步掌握就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这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着充分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4]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4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曾建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才,2009(12):55―57.

[5]刘 菊,郁建生.加强横向课题研究,深化校企合作内涵[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53―56.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上一篇:浅析高校经管类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 下一篇: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