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21 09:58:10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摘 要】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维的重要阶段,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要从初中开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形成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且以这个目标为导向,不断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研究;环环相扣;启发式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学生才能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灵活地解答数学题目。如果没有形成数学逻辑思维,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会倍感压力,觉得数学很难,如此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最终很难学好数学这门功课。那么,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首先,要具备全局思想,使章节知识之间可以环环相扣。其次,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最后,要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只要牢牢把握这三大环节,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不成难题。

一、统筹全局,环环相扣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数学的抽象性更高,而且数学中,集中了大量的公理、定理、公式等,学生如果没有理解性地去记忆,就很容易产生知识混淆,也会觉得数学学习很枯燥、乏味。数学的系统性逻辑性比大多数学科都要强,数学知识的相互衔接上,也比其他科目的知识衔接得紧密,学习数学是不能够脱离数学的系统性要求的,而数学的系统性表现于它必须严格按照教材知识的衔接顺序来进行,新的知识往往建立于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要求新旧知识要连接起来。因此,教学过程中,做到统筹全局、环环相扣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在统筹全部教材的基础上,对数学的知识衔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如何去正确地思考和解答一个数学问题。

正确的解题方法应该是:知第一步,走第二步,为第三步,想第四步。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解题过程中,理清数学知识的相互关联,把一些数学概念,方法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当遇到相同的题型时,大脑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快速反应,运用脑海中原有的知识来解题。统筹全局,环环相扣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这种系统性的知识网络,从而化抽象数学为实体数学模式,一旦碰到抽象问题时,只要进行适当的思维转变,就可以做好知识迁移运用。

比方说,在讲“一次式的同类项”问题时,课本上举例了组成5x式的两个正整数系数的项一共有四组,分别是3x+2x,2x+3x,x+4x,4x+x,但是,如果问的是整数系数的组成,就不是4组了,而是无数组。而让学生练习8x的组成和分解问题时,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用东拼西凑的想法去说出它的7组组成,而是要让学生有次序地,进行分解。组成8x的组合分别有:9x-x=-x+9x=10x-2x=…,这样,在学习这个知识时,也能够顺带做到知识的迁移,既复习了数学的加法交换律,又复习了同类项和合并法则等。同时还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无限问题,在以上的例子中,如果要只考虑整数问题而不考虑正整数问题,那么就会出现无限个组合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知识的环环相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他们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更加科学、有序。并且能够做到知识的紧密连接,最终,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二、教师重在引导,采用启发式教学

限制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旦教师采用了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指导方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就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首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时,教师要避免“手把手”式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引导,并且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只做学习的引导者,而不做真正的解题者。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分析一道题目的解题思路,给出大概的解题步骤,具体的解题计算应该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启发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

其次,重视理解和解题过程而不是结论。在学习数学时,要忌讳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应该为了理解而解题。解答一个数学题目,不能只重视结论,而是应该重视解题的过程,在解题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题目的含义和思想,然后学会旁敲侧击和灵活运用。只有理解解题过程,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一个类型的题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加深对该类型题目的印象。从而掌握这种类型的题目。掌握数学解题过程而非结论对于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是关键的,只有加深对过程的理解,学生才能够触类旁通,从一个题目中联想到一个类型的题目。

最后,引导学生“学会”为主,“学多”为辅。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这样那样的知识,知识并非掌握越多越好。“学会”才是最关键的。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要求首先是要“学会”,然后有能力的才去“学多”。要基于“学会”的基础之上,学生才有兴趣去学习更多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填鸭式”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善于启发学生去分析和推理,形成发散的思维模式,并且分层去思考和探究问题根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学会数学,形成数学逻辑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合理管理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下,再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多的拓展知识。

三、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初中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尽快形成数学逻辑思维,以便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靠教师的栽培和训练,这种培养和训练应该要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也就是说,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概念知识的讲解上要进行培养,而且在平时的做练习,甚至考试等也要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首先要明确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初一开始培养起,从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这门课时,就要有意识性地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另外,要注意,从初一年级开始抓起,也要持久地贯彻到初三年级。并且初一、二、三年级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应该要针对三个年级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其次,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也很重要。初中阶段运用列方程(组)解运用题是有效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解应用题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要从题目的叙述中进行观察比较,抓住数量关系认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才行。因此,利用初中的运用题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效的培训方法。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开展有意识性的、有目的性的培养是培养工作的关键。而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衔接问题,做到环环相扣,并且,教学方法应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师只需做好教学引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管理者,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摸索、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学生一旦掌握数学的解题思想,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那么,当他们面对各种类型的数学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筱蘅.逻辑与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教师学习和掌握逻辑的意义与作用[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2]孙先碧.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析[J].科技信息.2011(20)

[3]杨加成.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8)

上一篇:知识创新与管理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