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建筑小析

时间:2022-10-21 08:05:55

商业建筑小析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商业建筑。

关键词:商业、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根据现代商业建筑自身的特点,结合中国国情,找出现代商业建筑在中国的适宜发展规律。

以“Shopping Mall”为代表的大中型现代商业建筑起源于欧美,在西方国家的兴起主要是得益于城市居民居住郊区化和家庭轿车的发展,所以西方国家的Shopping Mall通常位于城市的远郊,尤其在美国,Shopping Mall主要依托市郊高速公路建立封闭式大型购物中心,规模巨大、设计简洁,但对位置的要求不是很讲究,只要交通方便就可以了。

然而,当以“Shopping Mall”为代表的大中型现代商业建筑进入中国后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不同就是地点的选择。在中国,一个商业购物中心能否经营的好,选址非常重要。由于中国的城市居住郊区化还不普遍,家庭轿车普及率也不高,因此大中型购物中心普遍都选择在市中心的商业区,因为这里商业繁荣,中高收入消费者集中,而且交通便利,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流,而远离城市中心区域且缺乏便利公共交通设施的商业建筑却会导致失败的命运。最近的例子,如位于上海市浦东陆家嘴的正大广场虽然地理位置优越,建筑本身从纯粹的建筑设计专业角度来说也是优秀的,但浦东的人流与浦西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地铁2号线也没有与正大广场直接连接,严重影响了人流,而周边也缺乏大规模的,集中的消费群体,导致没有足够多的人流和客流,面积巨大的超级购物中心就缺乏人气。

图1上海正大广场

影响消费者行为最广泛的环境因素是文化,这一影响通过社会所强调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反映出来。美国及西方社会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与我国的文化观与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必然反映到我国的现实社会生活中。解决“Shopping Mall”如何在中国本土化发展将是从开发业主到建筑师,从就业人员到消费者都必需面对的问题。

2). 我国的现代商业建筑设计,尤其是在建筑外部立面和商业步行街环境方面存在着设计手法雷同,缺乏地方自身特色的状况,造成城市面貌同质化现象,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兴建现代商业建筑,应首先以对原有大中型商业建筑和商业设施的改造和更新为主,且必须与原有城市的环境和商业设施布局相得益彰,协调发展。而新建的项目必须慎重考察,务必要仔细分析,视建设条件的变化而做出适宜的调整,做出自身特色,不可盲目跟风。

从90年代末到新世纪,随着我国又一次经济浪潮的兴起,以及双休日和假日经济的推动,商业发展出现新的契机,我国的商业环境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商业环境的主要改变体现在三点:一是对原有的大中型商场普遍进行更新或改造;二是兴起以上海南京路为代表的全国各地商业步行街的建设;三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兴建以“Shopping Mall”为代表的高档购物中心。但是,新的环境,新的气象,以及全国各地繁荣的假日市场,并不能掩盖我国商业发展的一些传统弊病。而在建筑设计上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盲目性跟风和缺乏特色,创新不足。大中型商场的外部形象各有千秋内部空间却基本相同;步行街大体上都是仿照南京路的设计模式,城市风格和地域特色的体现的很少。这些情况的出现,导致全国商业和商业建筑的同质化现象异常突出,也相当程度间接的造成了全国城市风貌的雷同化。在相当多的大中城市,人们站在繁华的商业街区内,会常常无法明确知道自己究竟身处何地。

3). 我国的现代商业建筑设计存在着一些脱离实际的,理想化的问题。

一个超级购物中心的成功除了外在的位置、交通条件外,项目的规划更为重要。目前国内的商业建筑设计普遍欠缺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经营的效率。例如现在国内的“Shopping Mall”普遍都是综合性建筑,商场、酒店、写字楼等多功能建筑规划为一体,一般的形式是裙楼部分做商场,裙楼以上为写字楼和酒店。这种规划方式通常都是以写字楼和酒店为核心,主要满足写字楼和酒店的整体设计,相比之下,商场则是附属部分,其设计都必须首先满足写字楼和酒店的整体规划,然后才是商场部分。这种设计思路往往很难保证商场部分有一个很合理的规划,例如建筑的形式和采光问题。例如,北京东单的东方广场是一个以几组写字楼为群体的大型建筑组合体,总建筑面积达76万平方米,整个建筑东西长达500米,而位于一层和地下一层的东方新天地作为辅的商业设施也不得不维持这种结构和格局,造成顾客在长达几百米的长廊中购物时很难不疲劳。

大规模的购物中心,应该提供给消费者舒适、丰富的购物体验,这就要求整个建筑规划设计必须充分满足顾客购物的需求和心理。消费者在购物过程并不感到疲劳和烦琐;整个商场中应该没有死角或尽可能的少出现死角;宽阔的主动线可以让顾客很容易找到要找的店面和商品,不会出现在商场内“迷路”的情况;顾客走动的位置应完全看不到货物的物流过程等等,这些都应该是从项目开始时,建筑师设计的出发点,而不是日后的随机应变,修修补补。

依据“美国购物中心协会”的规模分类标准,现代商业建筑基本可以分为三种,即小型购物中心(邻里型),中型购物中心(社区型),大型购物中心(地区型),近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规模化,又出现了一种超大型的购物中心(超地区型)。依据这种划分方法,本次所涉及的三个工程中,长峰商城和虹口商城都属于大型购物中心(地区型),而且很有可能发展成超大型购物中心(超地区型),证大联洋商城定位于中型购物中心(社区型),并向大型购物中心(地区型)靠拢。这三个项目基本涵盖了现代商业建筑设计的大部分领域。

在美国,现代商业建筑(购物中心)是伴随着汽车化及郊区城市化发展起来的,它们往往坐落于人烟稀少的郊区,相对于交通问题,也许停车的问题更加重要,占地的多少不是问题,满足购物之外的心理需求则重要的多。而在我国,由于城市人口的密度问题,现代商业建筑,尤其是大型购物中心被诠释成了与美国郊区典型的购物中心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概念,它们不再属于郊区,事实上,它们也许是更适合于都市的一种建筑类型。在这里,这些现代商业建筑是城市中心地带集商品传输点和活动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体。

上一篇:浅析池塘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下一篇:园林施工中的技术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