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节能减排策略探讨

时间:2022-10-21 05:54:08

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节能减排策略探讨

内容摘要 :循环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节能减排是目前我国环境工作中的重要现实问题。文章从循环经济的概念、特点、实现路径和循环经济下的节能减排工作开展途径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政府、企业、公民,法律、制度、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等角度说明了循环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状态下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循环经济 节能减排 对策

循环经济及其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该模式下的经济活动以反馈式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为流程,强调在减量、再利用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以从源头减少消耗、过程中实现再利用、末端减少排放,达到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国民经济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指出,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3R”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我国提出循环经济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我国提出到2020年全国的资源生产率比2010年再提高50%,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回收利用量再增加一倍,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制度体系,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显著削减污染物排放,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初步构建以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特征的国民经济体系和新型工业化格局。到2050年,力争资源生产率和资源再利用率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污染排放量实现由零增长到负增长。在我国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使生态进入良性循环。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概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对工矿企业废物的综合利用,从末端治理思想出发,通过回收利用达到节约资源、治理污染的目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了源头治理的思想,逐渐发展了清洁生产思想,近年又渐渐过度到建设生态园区,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贵糖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及相互衔接,实现园区内资源最佳配置、废弃物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此外,在广东南海市根据循环经济理念编制了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已经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示范,将环保产业园区建设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节能减排的现实需求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对资源、环境、社会均有裨益,经济可以更快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节能减排是缓解能源约束矛盾的现实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将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作为转变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在产业导向明确、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落实等方面需要加强工作,细化工作指标和任务,同时发展环保产业,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健全节能减排的组织、管理和监督体系,促进节能减排工作长期开展。

基于循环经济的节能减排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

为达到规划目标,需要在激励机制健全,能源结构优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考核等方面做好相关工作,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强化法制化建设

加强法制化建设,在制度上加强对节能减排的保障。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有一系列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性规定,包括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市场准入、价格、信贷等手段在内的法律规范,为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保障和支撑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建立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调控制度、建立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监督管理、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明确关于减量化的具体要求、关于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具体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等,包含了节能减排相关的内容。

目前我国存在循环经济法制不够完善,执行不到位,需要政府、企业、公民多方位配合完善。需要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同时做好法律的执行工作和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及执法监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要加强机关单位、公民等各类社会主体的责任,促使公民自觉履行节能和环保义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二)加强管理,加快结构调整

节能减排作为系统性的工作,在政府层面,从管理角度出发,需要做好规划,提高管理效率,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另外,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

建立强有力的节能减排领导协调机制;建立符合省情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在重点领域提前开展各项工作,如针对建筑节能、重点行业开展工作,加大节能减排融资力度,促进产业发展。

(三)促进技术进步,加强新能源开发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在能源和环境科技开发方面针对性的提出了重点领域和需要突破的核心技术。提出要“大力加强能源资源勘探开发与清洁高效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利用、污染控制与生态改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等技术开发与集成应用,提升科技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

在能源开发方面包括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建设;在新能源方面提出“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新一代生物质能源、海洋能、地热能、氢能、新一代核能、智能电网和储能系统等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实施风力发电、高效太阳能、生物质能源、智能电网等科技产业化工程。建立健全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促进新能源应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模式的研发,有效衔接新能源的生产、运输与消费,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节能环保方面提出了“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循环应用等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实施半导体照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蓝天’工程、废物资源化等科技产业化工程;加强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快速提高我国节能环保领域整体技术能力及产业竞争力”。通过技术进步促进能源开发和节能,从能源自身角度加强节能减排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四)加强市场化建设,深化税费改革

节能减排工作在循环经济背景下,需要节能的主体包括企业等用能单位和公民的参与。在宏观的法律和制度之外,需要加强市场化建设,在市场的机制上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例如在企业发展节能产品和技术进步方面,创造有利于市场化竞争的环境,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同时加快价格、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市场化发展。

我国在财税政策工具中尚存一定的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例如对企业排污费的收取标准较低、种类不齐全、征收方式不规范、税收优惠少等问题,可以从建立绿色税费体系、完善现有税费、改进排污权交易、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完善风险控制机制,防范和控制金融机构投资风险 等方面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效果。

以金融手段支持节能减排工作发展,在政府、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多层面配合开展工作,保障良好秩序;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如日本灵活运用信贷手段对节能设备推广,示范项目实施补贴贷款,而且政策性银行给予低息贷款。

(五)加强教育,依靠全民参与

节能减排离不开具体的执行,这需要公民全体和每个公民个体的参与。在加强教育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媒体开展宣传工作,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并通过组织相关的工程促进节能降耗工作开展,如节能重点工程、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等。“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在全国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循环经济特征明显、教育示范作用强的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通过教育和宣传使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理念深如入人心,进而有利于全社会范围建立节约型社会。国家发改委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指出通过“建设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对典型循环经济企业或园区的宣传,广泛开展循环经济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提升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感性认识和参与程度,将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推动相关企业了解借鉴本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路径,是实现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www.sdpc.省略/fzgh/ghwb/default.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www.省略/policy/txt/2008-08/30/content_16359917.htm

3.余海红.我国循环经济执法保障:现状、需求与对策,生态经济,2010

4.马海涛,仇晓洁.节能减排财税政策研究-以循环经济角度分析.地方财政研究,2009

5.邓峤.优化循环经济金融支撑环境的对策分析-基于环境金融的视角.农业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

6.蔡立,平王锋,苏小刚.创新金融支持策略提高节能减排效率-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青海金融,2010

上一篇:计划经济历史终结的一种逻辑透视 下一篇:我国农村耐用品消费倒“U”型行为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