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时间:2022-10-21 02:29:26

在美术教学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和美术专长,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美术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运用好创造力心理学,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思考,画出创造性的作品,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与成就动机,提供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兴趣是创新源泉,思维的动力。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就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与成就动机。增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问题。

(一)形象感染法,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

绘画艺术兴趣的产生,从最初的儿童心理来看,是直接兴趣起主要作用。在绘画艺术中的兴趣形成过程中,美的艺术品以及生活中美的形象等信息的现刺激,在游戏和认知过程中增添了许多乐趣。美的形象吸引着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促进了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注重用强烈的艺术感染来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如在教学国画时,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些大师的作品,如齐白石、李可杂等,以齐白石的《对虾》为例,我让大家现场观察活虾的特征及画中虾的形态,让学生产生一种审美的痕迹。

(二)成就激励法,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要形成学生持久的、强烈的创造热情,仅有直接兴趣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一种特殊而强烈的心理需要,进而产生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即成就动机。这种成就动机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信念和意志的基础,是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基本动力,它将在艺术家终生的创作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有了这种艺术成就动机,才使人能画画“穷昼夜而不厌”,激发学生极大的创造热情。心理学的研究指明,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需要组成:认知的需要;自我提高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及理想信念,可以众以下几方面的外部因素着手:带领学生参观一此画展,实地感染美术作品的震撼力;利用身边楷模的作用,请一些身边在美术领域内取得一定成就的老师、名人现身说法,并对学生作品进行指点,肯定其绘画的天赋;将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专辑编排,展览,引发学生的成就感。

二、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艺术个性的创造性发展

艺术个性是指学生的艺术观念、审美情趣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独特的倾向性,体现于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的总体特征之中,具有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自信和自尊心,作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不但是个性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艺术个性中不可或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在具体的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美术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放弃权威态度,平等式教学

良好的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艺术个性特征,表现出旺盛的学习热情和机智敏捷的思维活动。教育心理家肯尼迪?哈伍德曾比较了以“高”和“低”创造成果表现特征的两组年轻科学家,发现前一组表现了相当的自信和对抗于“社会压力”的能力。教师与涟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如处理不当,则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自信,使学生产生以下几种消极心理,不利于艺术个性的发挥。

(二)延迟评价,开放式教学

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是学生的艺术创作在教师心中引起的反应,又作为一种鲜明而直接的信息反馈于学生。评价信息不仅会直接影响到该学生的艺术创作发展走向,而且会对其他学生产生间接影响。及时、客观而有针对性地评价则不可能达到上述效果,甚至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常常着急地持有一种开放态度,并不对学生的作品作出立即的评价,而是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比如说,带学生到一个自然环境中进行风景写生,他们对于自然美的感受是互不相同的,有的欣赏云彩和天空的色彩变化,有的喜欢某些树木的形象特征,有的留心观察近地和远山的空间关系,这时侯他们的着眼点已经各不一样了,在构图选择中就会出现差异,有的构图天空部分较大,有的选了一个竖幅构图,有的以“宽银幕”的画幅来取景,而这些差异,就是未来的艺术个性的雏型。

三、探寻有效方法,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美术创作的构思过程,是通过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活动进行的。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历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造性思维和美术思维中却占着主要地位,而想象则能在创作构思初期使思维空前地活跃起来,产生灵感。

(一)接触自然,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

形象思维是以创造特定艺术形象为目的,由抽象思维指导和配合,渗透着情感活动的自觉表象运动过程。美术创作的思想内容是熔铸在作品形象之中的,否则就没有形象性、形象感可言。自觉表象运动是反映客观事观,进行艺术构思,结出艺术成果的主要手段,贯穿于绘画的全过程,它在整个创作的心理活动中占有巨大的比重。在美术教育中形象思维的一种训练的方法是“接角自然法”。这就是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中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接受大自然对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感知形象的陶冶,发展表象系统,提高对事物的敏感性。深刻的表象来源于深刻的实践和反映,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认识就包含着对客观事物的形象的反映,也就是富于感性的表象,从而促进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二)积累知识,促进想象能力的培养提高

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它对头脑中已接受和贮存和各种信息素材进行加工制作,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未曾感知过甚至从未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如在

风景画中,画家并不刻板地临摹野景,却自己创造一幅野景。画家所画的天空是很多不同的天空组成的,而不是任何一天的天空的全盘模仿。当康诺门塑像时,他采取一个的脚,另一个的手,第三人的五官和体态,或者同时对他们都加以完善,像古希腊艺术家在具体化维娜斯像时所做的那样。这就利用有意想象对原有的表象自学地进行加工改造。要培养想象力,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形成以充足的想象储备。首先要在生活中注意加强观察,积累实践知识。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一个人的表象越丰富,再造想象的内容也就是越丰富。凡是熟悉的东西,表象就会深刻、准确,做到“胸有成竹”,“全马在胸”,创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而一些事物本身的特点与所创造的事物之间有相似之处,存在某些共同点,出可以成为创造新事物的起点。其次是要在学习中注意扩大视野,积累理论知识。总的来说,对面临问题的领域知识愈广博,经验愈丰富,越能形成迁移,则根据实践要求提出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上一篇:中学思想政治课探究性问题设计初探 下一篇:浅谈初中美术多样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