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篾匠非洲当教官

时间:2022-10-21 11:22:38

一位普通的重庆农民,因一手精湛的篾匠手艺不但跨出国门,每月拿着上万元的月薪,甚至还和利比里亚国总统成为了朋友,成了总统家宴的座上宾。这一切看似天方夜谭的故事却让张文见“撞”上了……

高考落榜生练就篾匠巧手

1959年,张文见出生于重庆市开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均是农民。居住在小山村里的张文见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还是坚持让张文见念书,以跳出农门改变命运。张文见并没辜负父母对他的期望,从小乖巧懂事的他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不幸的是,1978年,张文见高考失利了。那段时间张文见的心情十分低落,在人前强颜欢笑。

懂事的张文见知道清贫的家再也支付不起那昂贵的借读费,默默地接受了上天的安排,重复了父辈的命运,也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

没有机会再读书的张文见却并不放弃学习的机会。他开始学习一些手艺,安安分分地做一个农民,种一辈子的地不是他所希望的,他的梦想是有一天能够出去,在外面的世界展翅翱翔。

当张文见和父亲学习农活技术时,他结识到编织技艺。看到简单的一根竹子,经过篾匠的巧手之后,竟然变成一个个漂亮实用的工艺品,他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当身边人都利用农闲时间忙着消遣时,他却跑到村里的篾匠师傅家里帮忙,遇到简单的东西就试着做,回到自己家后捣鼓篾具,没想到却靠“偷师”慢慢找到了做篾匠的感觉。

时间一晃就是两三年,张文见的篾匠技术突飞猛进,做的成品既带有传统的美也有他自己一些创新的花样,很快受到邻居亲友赞赏,自己编织的东西拿出去卖,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后来他索性买来相关书籍钻研,专门来研究,并且学有所成。在几次参加县里组织的竹编比赛中,张文见都取得优异成绩,一时名声大噪。

一天,万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的老总找到了张文见,邀请他加入公司。老总对他说:“我们给你优厚的待遇,并且你还可以在我们公司进修,专心地钻研竹编技术。”最终,张文见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实地考察时,张文见被公司的制作专业化给吸引了,和那儿的竹编人员交流之后,他察觉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便留在万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当技术人员。进入公司后,张文见更是潜心研究竹编技艺,成为公司里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2006年6月,中国商务部技术援助利比里亚,竹藤编援助技术小组要在重庆招聘几名竹编人才。当时47岁的张文见听到这个消息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发扬竹编文化的机会,立刻报名参加。最终张文见凭借着对水竹凉席、竹筛、簸箕、锅盖、竹篮等竹器活样样精通,水平过硬,顺利通过目测和现场操作,作为技术人员被派往利比里亚。

一个重庆农民居然初出茅庐就跨出国门,很快成了县里的一个新闻,村里的人都以他为骄傲。

海外玩竹编艺术的白领

2007年1月17日,张文见与一起被选中的队友乘坐飞机前往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竹藤编小组一行人被安排住进国家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那是一幢偏僻的铁皮平房,围墙只有1米高,到了晚上蚊子又特别多,刚到那边的他们整整一夜都没睡着觉。

去非洲之前,张文见为出国时做了充足的准备,他从家里购买了100多元钱的蔬菜种子。他们开垦了半亩菜地,种上豇豆、辣椒、丝瓜等蔬菜来改善生活。竹编小组刚去恰逢旱季,为了种菜,张文见和同事们不得不每天早晚到1公里外的地方担水浇菜。

住在长江流域旁的他从来没有觉得水是那么的珍贵,在那吃水得靠压井水,赶上雨天井水特别浑浊。因为竹编小组只有5人,未达到7人不得派厨师的规定,他们还得轮流做饭。在蒙罗维亚的生活成本很高,市场上小菜1公斤就要20元左右的人民币。用的电也是自己用发电机发的,燃气更是高达300多美元一罐。昂贵的生活费让初到那边没有什么资金的张文见苦不堪言,张文见的心里坚持着一个信念:“只有安心做下去”。

生活习惯还没适应过来,张文见就要面临培训当地的学生。虽是高中文化,但他是第一次走上讲台,张文见显得非常吃力。为了讲好第一堂课,他翻阅了很多资料,足足用了一天的时间备课。

第二天,张文见走上讲台,看着台下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自己,两腿直颤抖,嘴巴也哆嗦起来,额头冒出了汗珠,脑袋嗡地一下,什么也记不着了。没法,他只好打开准备好的稿子,讲一句,翻译就翻译一句,主要向学员讲解中国的竹子用途和选材,一堂课不到30分钟就草草讲完了。

第一堂课张文见自我感觉讲得很差劲,但是学员们的理解与配合,让张文见格外感动。每次授课,他都要提前走进教室,学员们总是热情地一一与他握手问好。学员们的尊重,让张文见倍感亲切,他想方设法把课讲得生动些,总是手把手毫不保留地为每个学员传授技术。

历尽艰辛,最后张文见艰难地生存了下来。当他熟悉了那边生活后,在给一些学生讲课时,发现那边利比里亚的竹资源相当丰富,之前,那里没有什么竹产品,长在地里的竹子基本上被烧掉。他开始研发一些艺术品编织技术,渐渐的在那边赢得了市场。当地工作人员的工资每月才几十美元,而张文见在那每月的收入有300多美元。

张文见的成功,让很多当地人慕名前来求学,其中有很多是吃不饱饭的贫苦人家孩子,自从掌握了竹编技术,在张文见的带领下大家再没饿过肚子。每天,张文见的工作就是向当地选派的学员一边讲解竹编理论知识,一边传授竹藤编织技术。

他和总统有个约定

张文见在利比里亚渐渐地过上了滋润的生活,但是因为语言不通,不方便与当地人交流,出门就得带上翻译。张文见不能外出逛街,窝在住房里,心里憋得慌。为了更好地和当地学生交流,在刚去的大半年里,张文见放下篾刀,拿起了放下多年的英语书,在昏黄的灯光下苦读,有不懂的地方一遍遍地请教翻译。一段时间后,张文见已能独自和学员做一些简单的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文见在教学上面找到了感觉,在了解了那边的学员后,最让张文见感动的是利比里亚学员那股学习劲头。做篾活,破篾是关键,这个环节学员们足足要学半年。当地的竹块较厚,破篾时用力不当就会把刀给夹住,稍微不注意就要划破手指。几乎天天都有学员划破手,有的学员一月下来,被刀划破十几次,但他们没有退却,包扎好伤口继续学习。

32岁的女生伊丽莎白,在破篾时经常被划破手指,后来终于坚持不住,打起了退堂鼓。然而回家两天后,这个坚强的女生又回来了。张文见因势利导,告诉学员竹资源在当地很丰富,竹产品也很有经济价值和市场,现在多流一滴血,今后过日子就会少流一些汗。后来,伊丽莎白一直坚持学习到结业,成了一名优秀的编织工。

学员索罗蒙有些调皮,打扫卫生、收拾场地等活有些不大愿意做,竹编小组组长打算劝其退学。张文见见索罗蒙有潜力可挖,坚持留了下来,学了七八月后,这个学员也能单独编席子、筐子、花篮了。

张文见的小组一共帮助培训了190多名学员,使之成为能独立编织竹床、竹椅、桌子、箩筐、锅盖、竹篮的骨干,不仅有了不错的谋生技能,还促进了当地竹产业发展。张文见在利比里亚每月收入近万元人民币,非洲之行不仅让他这个篾匠发家致富,也让竹藤编织技术在当地发扬光大。随着各方面的成熟,他成了利比里亚这方面的名教,一些创新更是引起了总统注意,并得以赏识。

2007年8月初的一天,竹编小组接到中国驻利比里亚使馆通知:总统瑟利夫晚上要宴请大家。总统在官邸宴请篾匠,张文见与同事们想都不敢想。为了赴宴,张文见在家忙了好几天,他向别人请教参加宴会的礼仪,用本子记下来,然后一遍一遍地看,把衣柜里面的衣服翻出来一件一件地试……大使馆里的人劝他说总统是很随和的人,叫他不用紧张。张文见说:“我不能出去闹笑话,否则丢的是中国人的脸。”

晚上,在大使馆参赞夫妇的陪同下,竹编小组一行前往总统官邸赴家宴。车子刚到,瑟利夫早早地在门前迎候,一一握手后把大家迎接到客厅。芒果、香蕉等水果摆上了桌子,瑟利夫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thank you”一直不离嘴,一个劲地感谢中国专家给予的援助,并称赞“中国专家伟大”。

第一次喝上葡萄酒、吃上自助餐,与一个国家总统拉家常,张文见觉得作为一个山区篾匠真的是挣足了面子,整个人既激动又拘束。但当瑟利夫和张文见谈到竹编技术的时候,他顿时轻松下来,两人一见如故侃侃而谈。总统也很是赏识他的技术,宴会后瑟利夫总统还不厌其烦地与每位人员合影留念。后来张文见的口袋里,随时贴身放着一张珍贵的照片,那就是他与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的合影。

瑟利夫对竹编小组关怀无微不至,经常开会路过培训中心都要去看望他们,和他们拉家常;每学期开学、毕业典礼都要亲自参加。在张文见记忆里,他在利比里亚27个月中,瑟利夫总统前后看望大家十多次,国家农业部部长几乎是每周能看见。张文见与总统成了好朋友,总统给他规划人生,希望他一直留在那边,一起发展竹编艺术。

2009年4月,张文见回国探亲,已回家两个多月的张文见顾不及和妻子叙旧,四处寻找流传的竹编技术。5月初,张文见去了成都市一家竹艺厂学习竹编新工艺品制作,6月中旬,他又马不停蹄走访开县当地的老篾匠,探寻传统技术。“他哪是回家探亲,连出差都不如。”看着忙里忙外的丈夫,妻子任本蓉有些埋怨。而张文见心里知道,自己放不下那些非洲学员,打算多学些技能带回利比里亚传授给学员,因为他要信守和总统的约定,让那里的每一颗竹子都变成艺术品。

上一篇:旅奥华侨刘定国亮相世界诗歌大会 下一篇:情思又到彩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