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的重庆观及其城市观:重庆就是重庆

时间:2022-06-06 05:08:29

《新周刊》的重庆观及其城市观:重庆就是重庆

一共有五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重庆,成为《新周刊》“专题”报道过的对象,而重庆是最早的一个。

“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城市,昔日的陪都,今日的直辖市,重庆人的概念从未没有像今天这样亟待从四川人的笼统概念里跳出来。”这是1997年4月18日出版的“新周专题”《直辖:“火一把”的重庆人》开篇导语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挑明了一座城市的野心,而且也为《新周刊》确立了一个考察这座城市的视点,那就是:寻找自己的独特性。

延续着对于重庆报道“火一把”的定位,《新周刊》在1998年那个著名的“城市魅力排行榜”专题中,把重庆定位为“最火爆的城市”“尽管这是一个“公认”的定位,但《新周刊》仍然是第一个将这种感性的民间共识升华为一种城市评论方法并加以的媒体。这其中,包含着一个媒体对一个城市性格的基本认同,同时,这更是《新周刊》“城市魅力排行榜”所确立的城市方法论的一次具体落实。在《新周刊》之后,很多中国媒体对重庆作为一个城市的报道,都沿袭了这个说法和思路。

对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成渝之争”的关注,衍生出了《新周刊》2002年一个别致的城市报道:《城市口水战》。由成渝这两座恩怨难解的个性城市之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的民间论战推延开来,我们看到了发生在沈阳和大连、南京和苏州、济南和青岛、福州与厦门……之间的口水战。报道显示,“城市口水战”已经超出了“双城恩怨”的传统语境,而成为中国城市寻找和确认自身个性的重要标本。有趣的是,《新周刊》2000年因《第四城》专题报道对成都的热评,卷入了“成渝之争”的历史公案之中,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对重庆的忽略。

事实上,重庆无法忽略。

重庆比任何一座城市都表现出对自身个性和城市独立性的近乎顽固的坚持,它当然已经不属于四川――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休战的“成渝之争”即是明证,下属于以珠三角力龙头的9+2经济圈,也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尽管很多人愿意以“龙尾”的比喻来强化其在沿长江城市带中的地位1(上海是公认的“龙头”),它甚至不认为自己是西南城市群――从某种意义上讲,刚刚结束的“亚太城市市长高峰论坛”就是这个城市摆脱中国西南城市群相对封闭形象的一个象征。

中国日益迅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吏无前例地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千城一面的另一个结果是城市个性的丧失。事实上,重庆的“顽固”在很大的意义上讲,可以被看成是对城市个性的一次坚守。从]997年的《直辖:“火一把”的重庆人》,到2002年《城市口水战之成渝篇》,再到2004年的《重庆离四川有多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城市态度的成长脉络:在守护住自己城市个性的基础上去张扬自己的野心、去拓展自己的一切可能。

重庆曾经或者现在是什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重庆的可能性。

上一篇:海客瀛洲与城市生态:TOP之城的生活哲学 下一篇:科学、八卦都到齐了吗?:风水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