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疗器械管理及维护

时间:2022-10-21 10:00:15

加强医疗器械管理及维护

摘要 医疗器械是临床诊断、治疗康复保健以及医学研究必备的条件,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加强医疗器械管理及维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医疗器械;管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5-0060-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各种新型医疗仪器设备,特别是高、精、尖医疗仪器设备发展十分迅速。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医疗仪器设备方面发展很快,与此同时,也引进了许多进口仪器设备,逐步加快了各级医院医疗仪器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使得我国的医疗卫生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医疗器械是临床诊断、治疗康复保健以及医学研究必备的条件。医疗器械品种多,应用原形与性能各异,给临床使用常保养以及维修工作带来很多问题,由于使用广泛,技术缺乏、设备维修困难的问题不仅是边远山区存在,就是城市医院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本文就加强医疗器械管理及维护进行探讨。

1 如何加强加强医疗器械管理及维护

1.1 加强医疗器械的储存、安装与维护

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应根据所购用医疗器械储存要求设置相应的库房,安装使用场所应符合产品性能要求。放射等特殊设备的储存与安装,应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执行。医疗器械库(柜)的面积和储存条件应与医疗器械体积和存放要求相适应。医疗器械库应有验收区、合格品区和不合格品区,各区应有明显标识。库存医疗器械分类摆放、标签清晰规范,医疗器械库内外的环境应整洁。过期、失效或变质的医疗器械应设专门的存放区,不得与正在使用的医疗器械混存,并有醒目的辨认标识。

医疗器械库应当有避光、防尘、防潮、防污染、防虫、防鼠、温湿度调节等设施。医疗器械库管理人员或医疗器械操作人员应按要求对医疗器械进行保管、维护与校准,并做好相关记录。对涉及计量、检验等仪器应按规定进行检定、校准或维护,检定应有标识,校准应有可靠的方法和记录。对已经使用较长时间的医疗器械应该加强维护与检修,确保产品能够安全、可靠、稳定地运行;不能确保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的产品应当及时停止使用。

1.2 加强医疗器械检修管理

医疗器械检修管理可以分为:事后(被动)维修;预防(主动)维修;状态维修;改善维修及改造维修5种方式,下面将对5种方式分别进行介绍。

1)事后(被动)维修

事后维修也成为被动维修,是一种较传统的维修方式,主要是指在发现医疗器械出现问题之后再对其进行修理的一种维修活动。这种维修方式的好处在于:不需要事前谋划,简单易行,而且,能充分利用医疗器械的零、部件的物理寿命,维修费用较低。适用范围:对于非重要作用或可代用的医疗器械,可采用(被动)维修方式。

2)预防(主动)维修

预防维修,也成为主动维修,此维修方式是为了防止医疗器械性能劣化或降低医疗器械故障概率,按事先规定的计划所进行的维修活动。如年、季、月安排的计划性检修。医疗器械的日常保养是预防维修的派生分支,是由医疗器械运行工或点检人员,每天或每周对医疗器械进行的日常检查、调整、换件等日常维修活动。主动维修的好处在于:通常根据医疗器械运行时间确定维修时间、周期。由于事前作了大量人、财、物的准备工作,一般能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的维修内容。适用范围:起重要作用的或故障风险大于维修风险的医疗器械,应采用预防维修方式。对医院重点医疗器械,如急救抢救设备、手术室设备和高值放射、超声等影像设备,由于其重要性,应按照具体情况定期做好维护保养工作,确保该医疗设备稳定、持久地运行。高效的维修流程。

3)状态维修

状态维修是根据医疗器械状态监测结果来进行的维修活动,其实质是预防(主动)维修的升级,是一种有的放矢且定量的维修活动。状态维修的好处在于:它克服了以医疗器械运行时间确定的预防维修的不定量因素,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和减少准备工作。状态维修的适用范围是:医疗器械应配备较为完善的检测装置。状态维修是医疗器械维护管理所提倡和发展的方向。

4)改善维修

所谓的改善维修是指用新工艺、新方法对医疗器械维修作业工艺的改进的维修方式。改善维修的好处:改善维修对提高维修水平,提高医疗器械维修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5)改造维修

对医疗器械结构进行改造的维修活动,称之为改造维修。改造维修的好处:提高医疗器械的性能或增强医疗器械的可靠性。但是,对于此种改造维修应持慎重态度。应事前有论证、有批准,事后有评估。

1.3 完善医疗器械管理及维护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石”。主要包括:制定完善的采购验收制度。在医疗器械采购阶段,除了制定完善合理的采购流程外,还应加强新购设备论证工作,对医疗器械的功能及性能进行比较,考虑适合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在验收工作中加强新购医疗器械的功能性测试及安全性测试,避免不合格品进入临床使用。制定培训制度,加强专业培训工作。要求供应商做好医疗器械临床使用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仪器的使用操作、大致结构、维护保养、应急处置、简单故障排除等,保证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医疗器械的操作、保养、维修等技能。制定医疗设备巡查及维护保养制度。

2 结论

医疗器械在现代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断能力,而且成为多种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和辅助治疗手段。正因为此,医疗器械的管理及维护直接影响到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延祥.医疗设备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实践与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08(12) .

[2]刘延祥.现代医疗设备科学管理模式的思考[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13).

[3]王晓坤,高山.三级甲等医院医疗设备规范化管理初探[J].医疗卫生装备,2007(7).

[4]贾国良.对医疗设备使用的制度化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7(7).

[5]于建国,付礼霞.综合性医院医疗设备规范化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9(4).

上一篇:反渗透离线清洗技术研究 下一篇:发动机进气空气分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