箐箐校园 梦想在阳光下闪光

时间:2022-10-21 08:27:50

箐箐校园 梦想在阳光下闪光

美丽校园 峰回路转的风景

2010年9月的一天,穿越城市的缤纷,进入重庆市江北区川江实验学校。

拾级而上,宛然进入都市绿洲。斜阳中的梧桐树高大挺秀,香樟树翠绿闪靓,靠墙的桂花似飘飞的精灵,粗壮的黄桷似沉静的长者。一切的一切,校园里呈现出的,都素雅而美丽。

塑胶操场、现代化教学楼、石凳木椅、花圃园、鱼乐池、石缸,峰回路转后的风景独好。

学校另外的风景是学校的阳光校园文化建设。

早在2008年9月,在江北区成功举办的“阳光教育和谐江北――江北教育发展战略论坛”上,江北区教委就首次完整地提出了“阳光教育”的区域教育理念,即实施阳光教师的培养、阳光课堂的建设、阳光管理的实施、阳光校园文化的形成、阳光学生的成长。力图通过打造和提高江北教育的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让阳光成为江北教育的底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建设特色学校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尝试。如果说教育均衡是“面”的需要,那么学校特色化建设就是“点”的雕琢。点而结合才能更好的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科学发展。

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川江实验学校,以思想引导方向,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及时地调整办学思路。通过发挥自身优势,以“平民教育的样板、均衡教育的典型、素质教育的窗口”为办学追求,以“发展属于自己的美”为办学理念,秉承与时代合拍,与城市有别的办学思路,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作为学校特色项目来打造,让留守儿童用阳光般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张扬自己个性品质的美,展现自己言行举止的美,放飞自己理想抱负的美,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立足校情实际 明确特色建设方向

建设特色学校,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方向性问题。一所学校以什么为特色,怎么确定自身特色?这是特色化建设过程中摆在学校面前的首要问题。

川江实验学校认为,特色是个性稳定而持续的外显。学校的特色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简单速成,它应该是源于学校实际,形成历史积淀,进而达到凸显学校独特精神气质的过程。

回首历史,建校于1972年的江北川江实验学校(原长航川江港机厂子弟学校)也曾经创造过自己的辉煌:曾办有普高、职高、中专、技校、初中、小学:曾连续三年获得渝中区教委初中综合质量奖。从该校走出去的中、小学毕业生中,有读北大、北师大、浙大、科大等知名大学的学生。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2005年随着企业的破产,学校移交江北区政府,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以港机厂职工子女为主变为以“两村一社”(楼房村、井池村、港机社区)农村孩子为主。同时由于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纷纷调离学校,致使学校无论从办学规模、生源结构,还是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综合指标看,都成了一所名副其实的薄弱学校。

更为严峻的是,在学校学生构成中,留守儿童就占85%以上。这些留守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亲情滋润,缺乏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生活管理,造成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很多问题:学习习惯差、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爱心和同情心、性格孤僻、情绪冲动……这些不良习气不仅给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经过冷静思考、认真琢磨,学校认为,根据留守儿童普遍在“三缺”(缺失亲情、缺少自理能力、缺乏自信)的现状,只有以文化奠基学校,学校的根基才能坚同;只有以文化熏染学校,学校的树叶才能葱笼;立足丁文化,以文化来规划利发展学校,学校才能走得更远,才能成就明天的辉煌。由此,学校明确了特色建设方向,那就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训为统领,把打造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特色,作为改变学校的突破口。

把握时代脉搏 落实特色建设过程

学校文化个性的形成,取决于学校领导对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把握和辨析,对当代社会变化和学校大文化使命的把握,以及对目前学校师生状态和他们不同生活背景中形成的文化特征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形成体现和适应本校办学理念的文化追求。

众所周知,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也是学校的灵魂。川江实验学校根据地处乡村,没有一流的办学设施,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没有一流的学生生源等现状,将“亲近自然,养真尚志”定为校训,将奠基孩子人生幸福必不可少的“热爱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怀”和“本真、本性、真心诚意待人,实实在在做事;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志向”根植于学校文化建设中,并结合校园环境和主题文化活动进行整体设计和建设,使学校校同主流文化独显个性。

寓情于景的特色校园。突出学校“田园风光”,是川江实验学校的育人环境建设的一大亮点。学校将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的建设相融合,形成了生动和谐、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庄严肃穆的校训碑、五彩缤纷的艺术长廊、栩栩如生的孩子作品:花圃里、树荫下,那些来自高山之巅江河之畔的奇石,激发出孩子们多少奇特的想象;黄桷园、鱼乐池中,放飞出多少童年的希望。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学校门口和校园内,十余个来自农家的石缸内,分别栽种着各类水生植物,并雕刻有篆体文字,内容有:校训“养真、尚志”;养成训练内容:俭、笃、和、礼、诚、善、恒、悟;校园小景特色:恬、蕴、怡、逸、韵。情景相融、识学交汇,无不在向孩子们传递着学校赋予每一个小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进行着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学习、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的教育,让孩子在文化的熏陶下,自觉规范言行,树立远大理想。

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如果说学校的物化环境体现了“亲近自然”这一特点,那么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则彰显了“养真尚志”的内涵:

活动之一:提出“发现属于自己的美”主题文化活动口号。并以此为核心,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拥有阳光般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去了解自己个性品质美给人的欣悦,去感受自己言生举止美给人的快乐,去体味自己理想抱负美给人的振奋,从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的成长空间。

活动之二: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学校浴室门口,走出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孩子;学校食堂,香喷喷的饭菜让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室里,时常响起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影视厅里,精彩的影视节日让孩子们津津乐道;“女儿屋悄悄话”中,温馨的氛围,让青春期的留守女孩牛理成长得到关注,心理发展得到保护:“手工坊”里,一双双灵巧的小手编织着如梦的花朵亲情电话、视频聊天,让孩子们能经常和父母交流,感受亲情的温暖……

活动之三:学校每个老师“领养”六个以上“爱心儿女”,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为他们辅导作业,购买学习资料、学习用具。

活动之四:建立阳光少年十条标准:说真话、不自卑、不放弃、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会学习、会自理、会合作、会感恩。学校老师时常利用班会课等时间对孩子们进行阳光十条的教育。每个星期,每个班都要根据这十条标准评选“阳光男孩”和“阳光女孩”。

活动之五:深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别致的班名,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如花儿朵朵、兰草青青、布谷声声、长江缘、长征路、南泥湾等。而且突出主旨,长征路,诠释着向着目标坚韧前行的精神;南泥湾,昭示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信念;而长江,更是孩子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

活动之六:开放体育用品。(健康加油站)。学校在操场的两角安放了两个小木屋,里面放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长绳、短绳、空竹、跳跳球、呼拉圈等体育用品。除了上课时间外,孩子们随时都可以用来锻炼身体。同时学校也对这个“健康加油站”提出了要求,那就是要求孩子们“随手拿、安全用、快乐玩、归原位”。在锻炼孩子们的身体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开放多元的特色教学。学校的发展,核心是师生的共同发展,师生是特色建设、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使校园成为教师心灵的皈依,学生轻松学习的乐园。为此,学校不断拓展对“教学”的科学理解,以“大课程观”的开阔思路把教学活动纳入学校特色建设过程,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校长有什么思路、观点先交给他们,用沙龙的方式讨论,让他们在轻松愉快、没压力、没负担的状况下展开独立的思考,学校很多金点子就是在这种气氛中捕捉到的,同时校长积极引导,为师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促进师生自主精神的个性成长。如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是在一次职工聚餐时明朗起来的,“健康加油站”的命名是三年级学生的杰作。校园六小景的命名是在老师散步中产生的,男、女厕所布置颜色是学生自己选的,《阳光十条》是在师生当中产生的……有一个特别的小故事,学校在六小景之一黄桷圆里布置天然的动物生肖石时,学校将命名逐一刻在石上,在安装固定时,校长指着惟妙惟肖的猪蹄膀向前来围观的学生问大家像什么,一个一年级学生脱口而出:像彩虹。这事给学校触动很深,认识事物应该是多元的,成人与儿童的年龄、阅历、文化都不同,童年的世界那么美好,我们为何不保护它呢,哪怕只是个梦,也让他们去放飞吧。于是学校就在此挂了一个牌子:“你说像啥”,同时将原来雕刻的名字磨掉,遗憾的是留下了道道白白的凿痕……

展望教育未来 迈向特色新蓝海

破茧一刻需要聚力于一点,而破茧的目的却是为了以后的腾空而起。特色学校的建设一样会经历从破茧到腾飞的过程,从寻找突破口到形成闪光点,从单一定位到全面开花。

尽管近年来川江实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越办越有特色,并换来了累累硕果:学校连续三年被鱼嘴镇政府评为“办人民满意教育一等奖”,并得到市、区领导和专家的首肯,但这些并未让学校放缓前进的步伐。目前,学校正以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思路办学,在校级领导班子和全校职工共同努力下,以强劲的势头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展望未来,川江实验学校希望看到的是学校在特色建设推动下不断成长和提升,最终形成立足特色,不唯特色,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上一篇:互联网一轮的创新 下一篇:优质教育的无限创意